2001年12月30日 星期日

中央廣播電臺展現嶄新生命力的幕後推手—周天瑞

周天瑞這個名字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有點陌生,但對新聞界來說周天瑞卻是個角色多變又演什麼像什麼新聞前輩,他的人生境遇可說是多采多姿而極具傳奇色彩。從一個中國時報的小記者做到美洲中國時報的總編輯。他開過洗衣店也拉過保險,甚至成為美國保險界的百萬經紀人。他在媒體界的經歷更可說是大小通吃,舉凡平面的報紙、雜誌,到電子類的電視、網路、廣播。每次的挫折他都能從容以赴,而每次的轉換都象徵著他生命力的新起點,就讓我們來看看他傳奇的媒體經歷,以及他是如何讓一個幾十年歷史的國家廣播電臺重新展現嶄新的生命力。



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周天瑞的家庭狀況及成長的過程,周天瑞一九四七年出生於大陸瀋陽。一九五○年隨母親來到台灣,因為父親已經隨軍先到了台灣。周天瑞的父親是軍人,從二十六歲做上校一直做到退休,最後官拜少將。周父是一個典型的威權思想的父親,從小對周天瑞的家教非常嚴,可說是打罵教育長大的。父親可以訓話但周天瑞卻不能不聽;父親沒叫他坐他絕對不能坐;父親叫他跪著若是沒有父親的指令,他絕對不能自己站起來。如此嚴厲的家教可說是個高度父權思想的家庭,雖然如此但周天瑞的父親卻非常的重視子女的教育。周父是一為文史素養非常高的人,雖然再戰亂時期沒有受到完整的大學教育,但在軍事院校方面則受過最高的教育,到台灣後先後在參謀大學、國防大學受過訓,也在美國大學深造過,擁有非常豐富的軍事學歷,但由於為人非常嚴厲且絕不妥協,非常有原則,所以也很難見容於官場,升遷管道很受影響,即便做了不少事情。周天瑞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周天瑞的母親非常賢慧,但是造化弄人,就在周天瑞讀初中那年,母親生了重病,罹患了鼻咽癌。因此,周天瑞初中時的印象中,母親經常的進出醫院,照射鈷六十治療,雖然病情有了起色,但是周天瑞讀高中一母親的病又再度復發,終於回天乏術。如此的環境下使的身為長子的周天瑞一肩但起了家中的重擔,除了自己要照顧自己,還要照顧年幼的弟妹,如此大的心理負擔也造就了周天瑞沉默寡言的個性。



母親過世以後,周天瑞又面臨了父親和外公、外婆之間的嚴重衝突。他的外公是當時所謂的「老賊」,也就是國大代表。周父對政治有獨到的看法,應該說是對任何事情都有獨到的見解,非常與眾不同。當時與周天瑞生活在同時代的人們,接受著家庭和學校都是一致的教育,也就是:國民黨很了不起,蔣介石很偉大。但是唯獨周天瑞不太一樣,學校裡老師是這樣說,但是回到家父親又是另一種說法。而自從台灣有地方自治以來,身為軍人及國民黨員的周父卻從來都沒有把票投給國民黨過,周天瑞父親的票都是投給黨外人士,從最早的郭雨新、高玉樹到後來的黃信介、康寧祥以至於兩千年總統大選的陳水扁。做為一個外省人,做為一個國民黨的軍人,周天瑞的父親從小就告訴周天瑞「反攻無望論」。周父在周天瑞六歲的時候,也就是民國四十二年(一九五三年),他就台灣置產了。就這樣,周天瑞父親不認為有任何可能反攻大陸的機會,他對蔣氏政權有嚴厲的批評,對後來大家說的「萬年國會」有強烈的不滿,對所謂「臨時條款」、「緊急處分權」、「總統無限權力膨脹」這類東西高度批判。而周天瑞就再這樣的環境中有意無意的得到了一些政治的概念,也決定了他日後比較保持獨立、超然的因素。回到先前所提的,周天瑞的父親對周天瑞外公是不滿的,認為所謂的萬年國代的惡劣行為,拿人民的血汗錢卻沒完沒了的任職終生,是國家的垃圾,所以岳婿之間的感情是非常壞的,而周天瑞卻要生活在那樣的一個矛盾中和衝突中。外婆跟周天瑞是比較親的,因為周天瑞母親的關係,所以非常疼愛和照料周天瑞弟妹,特別是在周姆往生以後。可是父親與外公間的緊張對立,最後終於演變成外公告父親誹謗而進法院打官司。當時周天瑞奔走兩邊勸說,一邊勸父親向老人家說句抱歉,期望事情能就此和解;一邊向外婆、外公方面遊說,希望外功能看在孫子的份上撤消告訴,甚至為此向老人家下跪求情,但是都無效。之後要在兩邊做一個選擇,身為子女當然選擇了支持父親的這一邊,所以也就和外公、外婆斷絕了往來,最後官司的結果周天瑞也懶的過問。



由於周天瑞父親這樣的個性,認為對的事情絕不妥協,認為沒有道理的事情就要反對到底,這也影響了周天瑞的個性,好惡分明。但是周父的國學素養極佳,文學造詣很高,對任何問題都有看法,都有套分析,甚至對歷史人物的功過毀譽都有不同的角度,和周天瑞學校所學的都不一樣,這對周天瑞的影響也很大。周天瑞從中學到看事情絕對不是單獨的角度或片面的角度,而是要多元性,方方面面的,最後才做判斷,沒有絕對的真理。可是在這樣的訓練之下,他卻要周天瑞唸理工。這很自然,特別是外省家庭,因為本身遭遇到很多災難,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不順遂,又沒有真正的一技之長,只好跟著國家和政府,也許做些想做的事,大多數也許做些並不想做的事。所以周天瑞父親很自然地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有一技之長,學醫、學理、學工都好,學完了趕緊去美國,去找到一個立身之地。這點讓周天瑞非常的不同意,所以他選擇唸歷史系完全是在父親的反對及與父親的週旋之下做的決定,這也使周天瑞父親相當地生氣。父子倆就這樣開始不相往來,由於周天瑞從根本的抗拒、反叛了父親,沒有照父親的意思去學理工,以至於周天瑞唸大學所有的學費都是由自己負擔,不靠父親供給學費。如此等於從高中之後周天瑞就沒有向家中拿過一毛錢,他為他自己所做的決定負責。周天瑞不要父親再為他付一毛錢,他也盡量不在家裡吃飯,特別是在周天瑞畢業且從軍中退伍回來以後,他就不在家中用餐,原因是他不希望讓父親有一天告訴他說:「畢了業還在靠他吃飯!」,周天瑞絕不願意讓父親如此的數落他。所以他每天到處在外面找同學和朋友,根本就不常在家,但是有一天卻不太一樣,周天瑞反常的待在家中與父親共進晚餐。因為當時的周天瑞剛從金門退伍,面對未來的生涯規劃有點猶豫不決,希望能和父親討論商量。學校寄了很多有關就業機會的資料給周天瑞,但是多半是花蓮或台東某國中希望招聘歷史教員這樣的通知,他並不是瞧不起這些工作機會,但是這與他心理真正想做的有一段差距,所以在這樣子的一個情況下,周天瑞極需要父親的意見作為參考。當晚餐桌上的氣氛格外的嚴肅,周天瑞的父親以極為諷刺及羞辱的語氣開口說道:「你有教書的機會都已經很不錯了,你還想圖什麼?當年叫你不要唸歷史,告訴你將來會找不到工作餓肚子,你不聽,如今你還有什麼選擇?你就走啊!你就去啊!還有什麼好考慮的嗎?」周天瑞面臨這個人生重大抉擇時請教父親卻得到了如此的回應,所以在失望之餘他離開了那個家。沒多久周天瑞就進了余紀中先生所一手創立的中國時報,他的父親感到非常的意外,不斷的詢問周天瑞的弟弟妹妹「咦,怎麼樣?」因為周天瑞出生在瀋陽,所以他的小名就叫瀋陽。他父親問道:「瀋陽怎麼去了中國時報?」周天瑞的父親感到非常驚訝,從此之後就再也沒有指責周天瑞唸歷史系是個錯誤的決定。



其實周天瑞內心並不想數落自己的父親,相反的周天瑞一直將父親視為令他敬佩的長輩,因為他認為他的父親有理想,有原則,也有看法。他當年和父親的種種衝突和矛盾只不過是周天瑞年輕時候一種叛逆心理的反射,以至於跟父親有所牴觸;再加上他父親又是個感情內斂的人,不太會說好聽的話,也不會給子女們讚美和鼓勵,反而是以各種各樣嚴格的要求來刺激他們,但周天瑞非常感謝父親這種另外的教育方式。他也非常敬佩父親的行事風格,像是雖然周天瑞從讀大學開始就沒再用過家裡的任何一毛錢,但是他父親卻一直資助江西的清寒學生,辦獎學金,在江西同鄉會裡造福同鄉中家庭條件不好的年輕人。姑且先不論此行,再兩岸還沒有完全開放的時候,周天瑞父親就開始進行對老家的各種奉獻,如今在周天瑞江西的老家南昌,他父親從小學辦到大學,深受當地的敬重,周天瑞一家人也非常以自己的父親為榮。



問到周天瑞為何選擇新聞工作卻為什麼沒有唸新聞系這個問題?這可能要從他的高中生涯來談起,周天瑞在初中畢業後就進了當時的一流名校建國中學唸書。那是個尋找的年代,他在那尋找該往何處去。周天瑞自承:「老實說,那時候各種可能性都存在,我從來唸書都不壞,文史或理工都不差,數學也不差啊,否則怎麼能考取建中呢?」但是高中時代給了周天瑞很大的影響。為了找尋自己將來應該走什麼路,他一直瞞著父親大量參與課外活動。周天瑞父親絕對禁止子女參加任何活動,不管活動有意義或沒意義,周父一概認為沒有必要,年輕人就是好好讀書,其他什麼玩意兒都不能有,而周天瑞天生就有點叛逆,聽不進去,所以就替自己找了些樂子。大家可能無法想像周天瑞當時在建中所參加的社團有多少,他第一個參加的社團是國術社,因為當時很瘦,身體也不是多強壯。周天瑞小時候其實很胖,唸書以後就瘦了下來,為了「強身建國」,所以參加國術社。另外他還參加演講社,過去的周天瑞是沉默寡言的,前面提過,周天瑞從不認為自己會講話,也從來不敢隨便講話,因為他對自己講話沒有信心,因為從小在家裡被教導不准講話,沒有被鼓勵講話,那裡敢隨便講話,所以就根本不講話。周天瑞其實意見很多,可是卻不想講,冷眼在一旁看別人在搞什麼名堂。所以當時看到一些活躍的同學搞這搞那的,他都沒有任何意見,他都很能接納,儘管有些活躍的同學被認為是太保學生,而周天瑞被認為品學兼優,可是他一人能和那些同學處的很好,不會因為這樣而有差別待遇,因為周天瑞認為,一個人要看整體,所以觀察很重要,不能只看一個點或一個角度。雖然如此,但週天瑞並不會跟著依起調皮搗蛋,因為他的家教實在是太嚴了,如果他跟著做那些事情的話,絕對會被他嚴格的父親打到死為止。雖然周天瑞不是住在眷村,而是住在眷村旁邊所謂的獨門獨院裡,可是旁邊的新和村、南機場一帶卻是現在威京集團總裁沈慶京等不良少年活動的地方,不良少年們整天在眷村裡打打殺殺,但周天瑞卻從來不碰那些,只有偶爾在眷村裡放電影的時候才會到眷村裡看看電影。周天瑞回憶起初中的時候,有一次班上要推舉人去參加演講比賽,那時候並不是同學互相推舉,而是由班級導師決定,導師居然指定周天瑞參加,這讓周天瑞非常的驚訝,因為他從來就不想站在台上講話,如今,儘管各方的邀約不斷,他還是極少參加任何call in節目或上電視台,雖然他知道參加保證能提高知名度。那次的演講比賽造成周天瑞很大的苦惱,但由於是老師指定的不上不行,所以只好硬著頭皮將稿子背的死死的上台了,他還記得:「不瞞你說,當時我是全身發抖、手腳冰涼地走上台去,但上了台就得沉著,好歹要把這個戲演完!事後老師居然認為我的表現不錯,應該能得第一名。」後來結果出爐,周天瑞是第二名,這讓他老師很不平的去幫他查成績,才知道周天瑞因為時間超過一點而被扣了分,所以才成了第二名,這讓周天瑞覺得不可思議。知道自己有這方面缺點的周天瑞後來到了建中就參加了演講社,也在建中的校內演講比賽中得了第一名。



除了國術社和演講社之外,周天瑞在建中還參加了樂隊,因為他認為樂隊很神氣,他在樂隊中是吹喇叭的,當時他和現在楊德昌導演都在樂隊裡,電影「牯嶺街少年事件」裡有一幕練越器的畫面就是他們當年練習樂器的地方。周天瑞也參加了口琴社和合唱團,他最難忘的就是演唱國防部示範樂隊樊燮華團長指揮,申學庸女士獨唱,鍾梅音作詞,黃友隸作曲的「金門頌」大合唱曲,在八二三炮戰五周年時,到金門、小金門,包括擎天廳演唱,而周天瑞也是其中的一員,在高二的時候,當然所有的這些社團活動都是周天瑞瞞著父親偷偷參與的。周天瑞也酷愛音樂,但是當時對所謂的熱門音樂並不感興趣,而是很孤寂一個人聽古典音樂,因為愛聽古典音樂的人少,而他也不願意囂張,因為怕人家說「你自以為了不起」,所以都自己一個人默默地聽,要是遇到有好的演奏會,他會辛苦的存錢一個人跑去中山堂看這些表演。周天瑞年輕時也曾夢想過要做音樂家,他在高中時代就開始寫曲子了,他最想做的是指揮,他當時擔任過建中合唱團的指揮,當兵時也做過指揮,不管是行進間或靜止間的軍歌比賽,都曾拿過第一名,不過這只是年輕時的夢,後來並沒有成為他生涯規劃的一部分。



高二下一開學,突然有一個和他同年的學生跑到他的教室外,向班上同學打聽周天瑞是不是在這一班,後來找到了他開口就問:「我們的校刊『建中青年』正要換班了,你老兄有沒有興趣?我們一塊兒來編『建中青年』這本校刊好不好?」,為什麼這人會找周天瑞呢?原來是周天瑞有在校刊上投稿,平常就有東西寫在校刊上,所以這人很自然地假設周天瑞會是一個對做校刊有興趣的人。周天瑞二話不說立即答應,從此推掉所有社團,專心的編「建中青年」了。「建中青年」在周天瑞一群人的努力之下,沒多有就成為風靡各校叫好又叫座的熱門刊物,其水準已經超越了高中校園刊物所應有的水準。立法委員洪秀柱女士有一次遇到周天瑞時稱讚不已的說:「哎呀!你可是我高中時代的偶像呢!」沒錯,因為他就是看「建中青年」的,當時「建中青年」在北一女和北二女也獲得熱烈的回響,周天瑞等人也成為當時紅遍各校的風雲人物,也因為周天瑞他們的用心,建立了「建中青年」最佳學校校刊的口碑。周天瑞也就在「建中青年」這段時期決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換言之,在高中社團的經驗、歷練和尋找的過程中,他找到了自己未來的方向,從他出社會後至今,這個工作已經做了超過三十年,也注定了周天瑞一生的坎坷與起落。



至於為什麼沒去唸新聞系卻跑去唸歷史系?周天瑞原來思考當然就是要唸新聞系,搞新聞唸新聞是很自然的理解。但是在建中這個臥虎藏龍的難得學校裡,有位在他進中國時報後沒多久就過世的恩師:趙毅老師。趙老師是教周天瑞三民主義的老師,是北京師大的高材生,在抗戰時是位很有才華及滿腔熱血的年輕人,讀了很多的書,讓周天瑞的三民主義課與眾不同。一般人都有過唸三民主義的痛苦經驗,但是周天瑞上三民主義是件很快樂的事,他認為國父思想是綜合中外各種哲學的精華,如果只教國父思想當然很枯燥,但是如果追本溯源把那些精華和背景的東西拿出來講就精采了,而趙老師就有這種本領,他能讓學生在小時後播下了博古通今的種子,大大地開放思想領域。那時周天瑞和趙毅老師談了有關自己的人生方向的問題,老師跟他說:「天瑞你要做新聞太好了,可是我勸你不要唸新聞。」那他問老師要唸什麼?「唸歷史」老師說。周天瑞認為不是說新聞不能唸,但這位老師給的他這樣的概念,影響了他。趙老師說:「歷史不就是過去的新聞嗎?你唸歷史得到的是縱深,對你看問題不是比較深刻嗎?因為有太多過去經驗和歷史的累積,從這裡所體會到及觀察到的,你把他用到現在去,那不是很輕而易舉的事嗎?當你藉著歷史的學習看到了那麼多的問題及歷史的興替、沿革和演變, 那你再去看現在的事,雖然事情不一樣,可是那樣演變的過程,甚至一些邏輯關係是可能相同的,而且相通的,那麼對於搞新聞來說,就是個最好的方法學的訓練。」



周天瑞聽了以後覺得茅塞頓開,他認為相信任何人聽了這話都可以茅塞頓開,不是他才會,只是有人有機會聽到,有人沒機會聽到。他一方面老師這樣說,另一方面讀到吳相湘老師的書,這位歷史老師在他的書裡也也提到,他早年也想從事新聞工作。但他的老師告訴他最好唸歷史,所以他就唸了歷史。所以從此他就唸進去沒再跳出來搞新聞,他那個經驗的說法和趙師給周天瑞的說法一致。所以參照了各種的說法以後,他就知道他應該往歷史這條路上走。他認為沒唸新聞因此給他太多的麻煩,唸歷史的人往往看現實看不順眼、好惡心態強,對於知識份子的堅持又特別強烈,跟現實及權威其實可以說是沒得商量。自此走上顛簸坎坷的道路,好像唸新聞的人在新聞界闖禍事情的人不多,而搞歷史的人真的闖了很多禍。當然今天他並沒有後悔,而他也不認為是什麼了不起的禍,可是就造成後來他人生的演變,特別當他在思考「我來自何方」時,這些東西是跑不掉的。



接下來談談周天瑞的大學生活,雖然周天瑞在高中時就抱著從事新聞工作的職志,但他大學考的並不成功,當時他那個時候週記寫個十頁二十頁,沒事大家就開個會或做讀書會,討論來討論去,然後以為建中很了不起,考大學隨便啦,最後就給自己難看了,雖然沒有落榜,考的卻讓他很不滿意,第一年考上逢甲大學。那時乙丁組合在一起,他沒有如願考進歷史系,卻考進了企管系。周天瑞的父親當然不滿意,可是還是特地跑到台中到了學校看了一看,發現也還可以唸,就跟他說:「你去唸吧!」,父親就帶著他,送他上火車,周天瑞就這樣到了台中,去了逢甲。周天瑞在逢甲唸的還可以,可是他對微積分和會計學實在是沒興趣,和他高中時代搞的那些文史的東西相去甚遠。到過年放寒假他就不下去了,唸完一學期就不唸了,準備重考。重考雖然考到了歷史系,但不是台大而是輔大,因為數學成績不理想,由於他高中時只想考文史,以致數學沒有好好地唸,只有考了五分。後來到了暑假考插班,來自各個大學去考插班,只錄取六個,他就這樣上了榜,進入台大歷史系。跟他同榜的人還有吳敦義,他從政大轉來;張炎憲,如今的國史館館長,他從東海轉來,其他三位如今則在中央研究院或在台大從事學術工作。在台大是個蠻要緊的階段,不管信也好不信也,好有時候唸的學校真的影響很大。像台大的自由學風,周天瑞雖然決定將來從事新聞,但可是他在新聞界卻沒有任何淵源。他對學校所謂暑期新聞研習營等活動一概不參加,一來要自己繳學費,他從輔仁轉來台大是因為輔仁學費貴,台大是公立的,學費比較低,不會那麼吃力。但他還是要工作才會有錢,所以沒有閒情逸致去參加研習營,因為他還得為下學期學費想辦法。在另一方面,周天瑞懶的碰任何黨或團,他並沒有任何指責黨團的意味,只是在說明那個時代的他拒絕跟任何黨團打交道。在他我眼裡,在黨團裡面搞的很熱絡的人都是些投機份子或是在搞串連、搞政治等等。由於他士大夫人思想較重,看不順眼這些玩意兒,再加上他從小受到父親批評時政都有一定的影響。至於他是如何進入新聞界的呢?他不參加這些團體和活動就缺少了和業界前輩認識的機會不是嗎?在不認識的情況下又怎麼樣進入新聞界去呢?但他認為,當你清楚你要幹麻的時候確實不要擔心,自己做不到的事也不必為了達到任何目的而走邪門歪道,所以他不會因為清楚的知道往哪去即搭便車,以為認識新聞界的人有一天能進入新聞界,他既不喜歡搞這一套也因為覺得有點權謀的感覺,但是只要有心,要走的路總會走的到的。



唸完大學後的周天瑞便去金門當了三年兵,前面提及他被父親羞辱一頓後便離家出走了,隨後他便毛遂自薦的寫了一封信給中國時報的創辦人余紀忠先生,信中說明他對新聞工作的熱忱及高中以來奠定的志向,同時附上他過去寫過的幾篇自認為寫的還不錯的作品。周天瑞跟余紀忠先生從來不認識,在那麼多報紙中他隻所以選擇中國時報,是因為他覺得中國時報比較超然,有企圖心、上進心和未來性,而其他報紙他都沒有寄信,他很清楚地隻道中國時報才是他要去的地方,所以只選擇了余紀中的中國時報。就是這樣的一封信,讓於紀忠先生提拔周天瑞進入中國時報,而進入時報沒多久,他很快就被分到他所希望的採訪路線,就是國會。從跑國會新聞到後來跑黨政新聞,周天瑞的才華與努力很快就受到了肯定,幾年的工夫就讓他爬到了採訪主任的位子上,這其中也有部分是余紀忠先生對周天瑞的愛護。在周天瑞追隨余紀中的這十四個年頭裡,他們兩個建立了一段情同父子的關係,周天瑞不諱言的表示,當年余紀忠先生曾經屬意讓他成為中國時報的接班人。

2001年2月20日 星期二

成功記者的條件

壹、 前言

報人普利茲(G. Pulitzer)曾說:「一個人生來所具有的不過是白痴而已。做一個成功的記者,必須設定目標,經艱苦訓練而成。他必須從學校、家庭、社會、事業,以及水災、火災、戰爭種種痛苦經驗中逐漸養成」。由句話讓我們可以知道,一個記者絕對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速成的,也不是天生能力所造就的,而是經由後天的訓練、努力,經過各種歷練而成,所以記者是可以養成的,但是一個記者他必定具備某些條件與特質,讓記者在養成的過程中克服萬難,或者是在成為正式記者後勝任愉快。在王洪均老師所著的【新聞報導學】中列舉了六大項記者的條件,而這些將這些基本條件發揮到極至的結果就應該是一個成功的記者,所以以下筆者將以這六項條件為基本架構,分別分析為何這些條件能造就一個立於成功不敗之地的記者。



貳、 六項成功記者的基本條件

一、 辨識並表現新聞價值的思維能力

作為一個記者首要的能力就是辨識新聞的重要性,並充分的表現出新聞價值的能力,所以一個成功的記者一定能在眾多訊息中找出具有新聞性的並加以報導,我們稱這種能力叫「新聞鼻」。王洪鈞老師在他的「新聞報導學」中對新聞鼻做了下列四項解釋:一、有辨識何種消息能使讀者感到興趣的能力。二、有辨識本身雖不重要,卻能引出其他重要新聞線索的能力。三、有辨識在一條新聞的許多材料中何者最為重要的能力。四、有辨識將手頭消息的某部分可寫成其他更重要新聞的能力。所以不論是天生的能力還是後天的培養,新聞鼻對一個記者來說都是非常的重要。七○年代挖掘出轟動美國政壇的「水門案」(Water Gate)新聞的兩位記者Bob Woodward和Carl Bernstein,他們在調查這則新聞之初還只是兩個剛從社會線調來跑白宮新聞的菜鳥記者,而整個事件一開始只是一則有關民主黨競選總部被人放置竊聽器的新聞,當其他記者們都將這新聞當成小新聞而忽略時,他們卻憑著他們的新聞鼻,在其他記者嗤之以鼻的態度下對這則新聞做深入的調查,最後終於報導出轟動全國的重大新聞,也使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後來不得不黯然下臺,他們兩位正是具有優秀的辨識新聞價值的能力才能將這則新聞呈現在世人眼前,這也就是善用所謂的新聞鼻的最佳表現。



二、 鍥而不捨探求事實的敬業精神

成功的記者在對於新聞線索的探求上必定是鍥而不捨、實事求是的,前述「水門案」的兩位記者也就是因為有這種精神才能將水門案這則新聞給跑出來。美國還有另外一位具有這種精神的典範人物名字叫史東(I. F. Stone),他原本在The Nation這本素有自由主義重鎮之稱雜誌擔任主編,可是他卻在1952年放棄了這個具有地位及影響力的職位,自己創辦了「史東週刊」(I. F. Stone Weekly),這本周刊的員工只有他與妻子兩人,可是這「本一人雜誌」卻是擁有六、七萬份的自由主義媒體的最佳代表,史東的鍥而不捨的精神並不像前面的伍華德和伯恩斯坦一樣表現在跑新聞上,史東週刊上的每一篇文章都不是跑出來的,而是在家中閱讀大量的政府公開的所有文件檔案,以及政客在媒體的公開談話,再花很長的時間作比對、查證的工作,最後尋找出每一個謊言的所在,他用這種方法揭穿了詹森政府在「東京灣事件」所撒的瞞天大謊。這是另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表現,所以一個成功的記者必定要有像伍華德和伯恩斯坦,或者是與史東一樣的專業精神,如此所報導出來的新聞才是事件背後的真相,大眾也才能了解所謂的事實。



三、 悲天憫人儆惡揚善的淑世情懷

蕭素翠老師常在課堂上提醒同學記者手中的一支筆就像軍人手中的那把槍,筆能寫出事實的真相卻也能殺人於無形。所以一個記者的道德價值觀以及對於社會的認識非常重要,他必須要有悲天憫人的心腸,還要有儆惡揚善的正義感,因為記者的工作就是在讓社會大眾對於他們身處的社會能夠有更深的了解,讓大眾看到社會上的弱勢所過的悲慘生活,也讓社會看見邪惡的人的醜陋行徑,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去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讓行事乖劣的人能夠自我反省。這就是成功記者所該具備的一顆充滿社會關懷的心,如此才能讓記者所報導的新聞真正成為造福社會的公器。



四、 不受威脅不為利誘之獨立人格

既然記者的筆是大眾的喉舌、社會的公器,那一個成功的記者必然要不受強權的威脅,不受利益的誘惑。筆者曾經在記者唐湘龍的演講裡聽到很多記者會遭遇到的各種誘惑及威脅,他提到跑財經的記者會受到上市公司的贈股,跑政黨的記者也常會受到政治人物的招待,跑影劇的記者會成為一人巴結的對象,跑社會的記者更有可能被黑道兄弟請去喝茶,諸如此類的威脅及誘惑不勝枚舉,但是唐湘龍先生不斷的強調,這些都不是記者所應該接受的,因為記者必須要有不受外力影響的獨立人格,我想這種獨立人格應該也就是唐先生今天能夠成為一位優秀記者的主因之一,再舉一個美國的例子,在五○年代初期吹起了一股白色恐怖般的反共熱潮稱為「麥卡錫主義」(MacCarthyism),這股熱潮是由一位資遣的參議員麥卡錫(Joseph MacCarthy)所鼓吹,很多政界、學界人士和科學家、藝人等被指控為共產黨員而遭到整肅,不計其數的人被捲進這股政治風暴中而家破人亡,可是卻沒有人敢批評,連美國媒體也變成了啞巴,可是再這風暴席捲四年後,終於有人跳出來與麥卡錫挑戰,那就是CBS的資深主播莫洛(Ed Mirrow),他麥卡錫所有在公開場合的講話重新剪輯成一捲帶子,製作成特別節目讓全每觀眾收看,其中未加入任何旁白或文字,但是大眾從中卻看到麥卡錫恐怖的法西斯嘴臉和自相矛盾的言論,終於讓全美一夜之間清醒了過來,將麥卡錫掃入歷史的殘簡當中。莫洛所表現出的智慧和勇氣正是這種不受威脅利誘的獨立人格的最佳展現,也讓我們看到這種獨立人個的確是一個成功記者的必要條件。

五、 公正客觀不行險激的職業尊嚴

一個成功的記者除了要有感與強權對抗的獨立人格之外,由於媒體具有強烈的社會公器性質,所以記者報導新聞的角度更須客觀、中立。報業前輩張季鸞先生(1888 ~ 1941)在執掌天津大公報期間曾經揭示了「四不」原則,所謂的「四不」原則就是「不黨」、「不賣」、「不私」、「不盲」。「不黨」就是純以公民的地位發表政見,此外無成見、無背景,凡其行為利於國者擁護之,其害於國者糾彈之。「不賣」就是不以言論做交易,不受一切帶有政治性的金錢補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的入股投資。「不私」則是對於報紙並無私用,願向全國開放,使為公眾喉舌。最後的「不盲」則是對於事件不盲從,對於消息不盲信,對於情感不盲動,對於批評不盲爭。上面的四不原則就是新聞記者所該具備的公正客觀的職業尊嚴,這種專業精神體現在四不原則中,發揚在所報導的新聞裡,這才真正的表現出成功記者的專業素養。



六、 與時俱進精益求精的學習精神

最後,古語曾言:「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現今腳步飛快的社會當中,各行各業莫不以知識的精進為要務,而在資訊流通快速的新聞行業裡更是如此,所以一個成功的記者更應該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的修正自己的腳步,持續的學習以充實內涵,這樣新聞出的新聞才能符合時代的脈動及觀眾的所需,所以不斷精益求精的學習態度也是一個成功記者所必備的條件。



參、 結語

以上六項就是一個成功記者所該具備的基本條件,其中有很多地方其實是有重疊的,所以這六點歸結起來也就是一個人文主義教育之下的知識份子,知識份子必然要有敏銳的思維能力來觀察社會,也要有鍥而不捨的做學問的精神和悲天憫人的社會關懷,還要有公正客觀、不畏強權的批判能力,一個知識份子也必然擁有博學多聞的知識和不斷精進的學習態度,由此可見一個成功的記者他就是一位知識份子,所以記者更該秉持著身為知識份子的認知,在新聞工作裡做好公正客觀、深入剖析、批判力強的角色,如此社會才能往更好的風氣發展,記者們也更能大聲說出他們的職業是「記者」:一種社會上的正義之聲!

台灣政黨之比較分析與心得

一、前言

台灣是個政黨林立的國家,內政部登記有案的政黨就高達九十九個,在如此多的政黨當中大多數都是不具政治實力且不參與選舉活動的空殼政黨,但也有數個具有龐大政治實力與資源的主要政黨,本文擬就現有主要政黨中選出三個政黨,分別為中國國民黨、民主進步黨與親民黨,先對各政黨的發展來由做簡單的介紹,其次分析其在政黨分類中所屬的類別,並對這些政黨的組織架構、決策模式、意識形態等特色做簡單的分析比較,最後並對這三個政黨的未來走向發表一些筆者個人的看法。


二、政黨簡史

A、中國國民黨 Kuo-Min-Tang

中國國民黨(以下簡稱國民黨)由孫中山先生創立於清光緒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四年),原為清朝末年的革命組織,後來隨著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推翻滿清成功,國民黨也在一連串的混亂情勢下逐漸取得政權的主導地位,並在國民黨總裁蔣介石的領導下使國民黨成為威權體制下唯一有影響力的合法政黨,但是共產黨的出現對國民黨產生極大的威脅,民國38年在共產黨的軍事優勢的情況下迫使國民黨率領大批軍民同胞撤守台灣,開始了超過半個世紀的隔海分治。國民黨到了台灣後繼續施行一黨威權統治,反對黨的聲音要等到一九八六年民主進步黨成立後才開始出現,直到公元二千年的總統大選後國民黨終於卸下了在台灣五十二年的執政黨角色,而台灣的政治也朝民主化的方向邁進了一小步。

B、民主進步黨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是屬於一黨專政的威權體制,自五○年代起的白色恐怖一直箝制著人民的言論自由與政治參與度,這種高壓的手段一直要到解除戒嚴後黨禁、報禁等法律的解除才算是告一段落,但是自解嚴前就出現了一批反對國民黨專制獨裁的異議份子,在民主進步黨(以下簡稱民進黨)出現以前這批人一般都統稱為「黨外人士」。這批人不斷的與政府抗爭、發行各種宣傳刊物以及集結具有相同志向的人士,終於在一九八六年組成了台灣政治史上第一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建黨後的民進黨不斷的參加各種公職人員的選舉,漸漸培養出一股不可小看的政治實力,終於在公元二千年的總統大選中以相對多數的選票取得中華民國的執政權,中華民國也順利的完成首次的政黨輪替。

C、親民黨 People First Party

公元二千年三月十八日的總統大選是場重要的選舉,民進黨及候選人陳水扁以些微的差距擊敗曾為國民黨籍的無黨籍候選人宋楚瑜而贏得總統大選,而宋楚瑜也在思考了不到兩個禮拜後決定組織新的政黨,黨名以黨主席宋楚瑜省長任內勤政愛民的親民形象而定名為「親民黨」。建立後的親民黨不斷吸納意識形態較為接近的國民黨及新黨的精英,不只讓新黨迅速的泡沫化也讓號稱百年老店的國民黨備感壓力。時至今日,親民黨已發展為具有國會實力的第三大黨,也成為選民除了國民黨、民進黨之外的第三選擇。


三、政黨分析比較

<政黨分類>

政治學者杜瓦傑(Maurice Duverger)分別從政黨的起源、黨員的吸收方式、黨員的控制以及黨及黨員的結構等四個面向將政黨與以分類,以下就這四個面向來對本文列舉之三個政黨作一分類。

首先從政黨的起源來看,由於國民黨建黨之初中國尚未有民主政治的議會制度,所以國民黨當時是以一個非法的革命組織型態出現,自然是屬於「外造政黨」。再來看民進黨的情形,民進黨當時諸多創黨大老如黃信介、康寧祥等人具民意代表身分,且創黨前就有「黨外候選人推薦會」、「黨外選舉後援團」、「黨外公職人員公共政策研討會」等由黨外民意代表所組成的組織為建立政黨之前身,所以筆者認為民進黨應當屬於「內造政黨」。而親民黨之核心人物宋楚瑜雖然不曾擔任過民意代表,但在親民黨創黨初期所加入之國民黨及新黨精英大部分都具民意代表的身分,且創黨之前這些民意代表在議會中就有不少密切的交流,更在建黨之後於議會中發揮重要的功能,所以筆者將親民黨歸類為「內造政黨」。

其次從黨員吸收方式來看,國民黨雖然地方派系勢力龐大,但是卻沒有加入國民黨必須先透過派系的限制,所以國民黨應視為「直接政黨」。同樣的,民進黨雖然黨內派系林立卻也沒有此種限制,所以也是「直接政黨」。而親民黨派系色彩較不顯著,且配合親民愛民之形象,所以皆可直接透過黨部入黨,所以也是屬於「直接政黨」。

第三來看的是黨員的控制,若是以此標準來判斷,國內主要政黨皆不屬於「極權政黨」,也就是政黨對於黨員的控制程度並沒有那麼高,換言之國內主要政黨應該都是「有限政黨」。

最後一項分類面向是黨及黨員的結構,由於國內主要政黨對於入黨的申請並無嚴格的篩選制度,所以應該都不屬於「幹部黨」。而且以國內政黨對黨員人數所抱持的態度大多是多多益善的情況下,「群眾黨」應是國內政黨的主要型態。


<組織架構>

國民黨、民進黨及親民黨三個政黨在組織架構上差異不大,都是設立一位黨主席為該黨之最高領導人,主席之產生方式在國民黨及親民黨為黨員直選,民進黨之主席平時為黨員直選,當總統為民進黨黨籍時總統則成為當然黨主席;各黨在主席之下皆設立一至若干名副主席,主席之下還有秘書長及副秘書長,秘書長職務為執行主席之命令,副秘書長則輔助秘書長之職務;三黨各有其中央層級的決策委員會,國民黨有中央委員會和中央常任委員會,民進黨有中央常任委員會及執行其決議的中央執行委員會,而親民黨也有全國委員會和中央執行委員會;三黨定期也會召開全國黨代表大會;在中央黨部的組織上除民進黨較特別的有族群事務部及民主學院外,三黨其實大同小異;最後三黨在全國各地也都有地方黨部及特種黨部的設立,其他的可參考附錄所列之組織圖表。


<決策模式>

這也是三黨相去不遠的一項,皆屬於「精英決策」模式,黨內決策大體上由中央層級的委員會表決通過後交由中央執行部門執行,而黨主席的決策影響力更可從黨主席對於中央委員會各委員的控制力、影響力窺之一二。


<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ideology)指的是一套具有一致性邏輯、包羅萬象的思想指導及政治行動的原則,而政黨意識形態的差異大多表現在社經政策、宗教議題、制度擁護者或破壞者、族群融合或獨立(國家認同問題)、外交政策、後工業社會議題等幾個面向上,而國內主要政黨再意識形態上的差異主要集中在社經政策、國家認同問題以及外交政策上。

在社會經濟政策上,國民黨由於歷經長期執政所構成的政商結構,所以在意識形態的表現上較關心資本家的利益,在意識形態光譜上是屬於中間偏右的。而民進黨從黨外時代就頗為關心勞工、婦女、原住民等弱勢階級,所以在意識形態光譜上是屬於中間偏左的,但是隨著政治勢力的擴展與執政經驗,民進黨也漸漸的向資本家靠攏而忽視勞工等弱勢問題。親民黨相較於國民黨的政商結構及民進黨的社會運動背景,社經意識形態是比較偏中間的。

在國家認同問題上,國民黨始終秉持中華民國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正統地位,所以在國家認同上較為認同中華民國以及中華民國所曾經統治過的中國大陸,但是與泡沫化前的新黨等急統政黨相比,國民黨又屬於統一派中的溫和派。民進黨由於建黨之初即具有推翻國民黨專制及其統治之中華民國的概念在裡面,所以在國家認同上較為認同以台灣為主體的國家,也就是俗稱的台獨思想,且其黨綱中有明白的主張要「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所以其台獨色彩無庸置疑,但是在一九九九年的第八屆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又通過了一份名為「台灣前途決議文」的黨內文件,內容除不再堅持具爭議的台灣共和國名稱,並以合乎當前國人認知的說法闡釋台灣為主權獨立國家,其主權領域僅及於台澎金馬與其附屬島嶼。由以上描述可知,民進黨在邁向執政之路後也在努力退除台獨政黨的外衣,雖然其根本主張還是台獨,但還是希望人民能以較為中性的眼光來看待,並接納民進黨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之事實。親民黨由於宋楚瑜外省籍的身分而曾被譏為外省黨,而親民黨有鑒於另一個外省黨-新黨的前車之鑑,戮力淡化自身外省黨的色彩,而隨著宋主席的河洛語越說越順暢的情況下,民眾們也漸漸的能接受親民黨是一個中性政黨,但仔細觀察其政黨政策綱領我們可以發現,親民黨的兩岸政策中所提及的「三階段整合論」雖然強調「台灣現況的任何改變,皆須經台灣人民同意」、「兩岸應擱置統、獨爭議」等軟性訴求,但是卻還是不脫離最終邁向「政治整合」的統一基調,所以親民黨依然還是屬於統派政黨的範疇。


四、結論與心得

以上已就各黨的分類與特色做了簡單的分析,在此筆者也要對於以上各黨的未來發展提出一點個人的看法。


國民黨歷經新黨、親民黨、台聯從中分裂出去之後,似乎已經沒有再分裂的可能性,但是不要忽略國民黨曾是個體態臃腫的龐大組織,它之所以曾經龐大是因為它擁有的資源與黨產吸引著不少逐利之徒的趨炎附燴,可是政黨輪替之後原有的國家資源不再;為了擺脫不必要的批評黨產也即將一一處理掉,少了這些的國民黨是否還能讓這些功利份子安居樂業是個問題,而連戰個人的領導能力是否能讓各派系勢力心悅誠服又是另一個問題,緊接而來的還有2004年的大選是否會讓國民黨的權力核心重新解組?以上問題的最壞結果會不會使國民黨如同前蘇聯一樣的持續崩解下去,這些都是很值得反省與觀察的。


民進黨原本是個匯集各方黨外好漢的大雜燴,這可從民進黨的派系傳統中窺知一二,但是隨著陳水扁這顆政治明星的出現以及執政的洗禮,傳統的派系生態面臨到重新洗牌的情況,黨內幾個重要派系的聲音越來越小,美麗島時代的老人持續凋零,陳水扁逐漸的整合了黨內的各個派系,目前的民進黨已不見山頭林立的往日光景,只見總統府一聲令下黨、院的全力配合,可以想像下次總統大選中的民進黨會是個高度整合的戰鬥團隊,但是我不禁要問陳水扁時代之後呢?要是阿扁的接班梯隊無法掌握民進黨的時候會是個怎樣的情況?對於以上的假設我不知道結果會是如何,但是我相信民進黨有很大的分裂潛力,以民進黨目前的膨脹速度與腐敗速度,很難保證幾年之後民進黨不會步上國民黨分裂的老路子。


親民黨誠如之前在政黨簡史中所提到的,它是以宋楚瑜的個人魅力為中心所成立的政黨,而成立親民黨也是宋楚瑜當初為了維持個人政治實力所下的一步棋,所以親民黨最大的問題也就出在宋楚瑜身上,當年宋楚瑜是靠省長任內的勤政愛民及走透透形象累積其政治實力的,一但宋楚瑜無官一身輕的時候就很容易被選民所遺忘,畢竟台灣的選民是熱情的卻也是健忘的,政治人物所說的每一句謊言及所做的每一件功勞永遠都比不上選民遺忘它們的速度,如此親民黨的一貫政策「送進總統府」將在下次總統大選中經歷嚴酷的挑戰,屆時親民黨和宋楚瑜的表現是否能如2000年時那麼亮麗是值得懷疑的,若是選舉結果不利宋楚瑜,則親民黨將面臨樹倒猢猻散的崩解危機,如何渡過這個危機將考驗著宋楚瑜及親民黨的政治智慧。


最後,綜觀國內政黨政治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在民主化的道路上不斷的有政黨興起與衰微,當人民對現有政黨感到失望的時候就會期待另一個充滿理想性的新政黨出現,但是新政黨卻又很快的腐敗、沉淪,使人民又陷入失望當中而造一個無止境的因果循環,或許就是這樣使台灣的政治環境從來就不乏新政黨成長的空間,當然也不乏腐敗沉淪的政黨,正因為如此使我們看到民進黨、建國黨、新黨、親民黨、台聯的相繼出現,也看到民進黨的腐敗、建國黨的消失、新黨的泡沫、親民黨的危機、台聯的極端,我想這樣的豐富多元的變化或許是民主政治必經的過程,但是若是政治改革沒有任何進展,選舉制度無法妥善的規劃實行,選民素質的持續低落,這樣混亂的過程只會越拖越長,我們也越看不到民主化成熟之日的到來。

打造跨性別時代

晚上十二點的台北街頭,警察正在路邊執行例行性的酒測臨檢任務。沒多久,像往常一樣,一輛小轎車緩緩接近。警察將小轎車攔了下來,開車的是一個妙齡女子,警察請她下車接受酒測。女子不發一語的配合警察的指示,並沒有任何特別的地方。然而就在警察檢查身份證實才赫然發現,女子的身分證上性別欄裡填的居然是男性,這才驚覺原來眼前的妙齡女子居然是男兒身。



以上故事中男兒身的女子並不是從事特種行業的第三性公關,也不是心理病態的精神患者,她只是一群生活在社會邊緣角落的「跨性人」(Transgender,簡稱TG)中的一份子。所謂的TG指的是在心理上對另一個性別有所認同,所以TG也包括變裝者(CD)或是變性慾者(TS)。



對一般人而言,「跨性人」是個陌生的名詞,一般人對「跨性人」的概念還停留在「人妖」、「第三性公關」、「性工作者」等負面的印象上,要不然就是跟同性戀劃上等號。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文宣組召集人陳俞容小姐認為,要理解TG首先必須要跳脫傳統的性別二元思考。傳統的性別觀是將性別認同及性傾向視為一體的,而這中間又是缺乏灰色地帶的女/男二元論述。所以理解TG或是同性戀的第一步就是要楊棄傳統的思考模式,要將性別認同及性傾向劃分為兩條思考軸線。性別認同是自我在男女之間光譜中的定位,性傾向則是愛戀及性敏感的對象。TG是性別認同上認同與自身生理性別不同的異性,而同性戀則不是。另外在性傾向上TG則有可能是對同性或異性,同性戀則是對同性。如此兩條思考軸線的劃分將有助於我們清楚的釐清TG和同性戀的不同,而事實上TG圈和同志圈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社群團體。四十歲的資深同志黑珍珠表示:「我們同志跟她們並沒有太大的交集,平常也很少往來」,而同志對TG的了解甚至可能跟一般人差沒多少。



在釐清TG和同性戀之後,我們才能正確的了解TS的心理狀況。「我們是一群裝錯身體的靈魂」男變女(MTF,Male to Female)TS婷婷(化名)如此形容TS。她們有些從小就感覺自己的靈魂並不屬於這個身體,而有著對異性的認同。有些人受到家裡及社會主流價值的束縛,自己的性別認同一直被壓抑。



男變女TG阿J就屬於後者,她一直以為自己的性別認同是一種病態,所以一直把它隱藏在內心的深處。後來要到結婚之後隨著資訊的流通才漸漸了解TG,也才慢慢接受它不是病,而是自己與生俱來的天性。



國泰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邱哲偉醫師表示,醫學界對於TS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變性慾者」(Transsexualism)。在臨床上又分為兩種類型:第一類為「原發性變性慾者」(Primary Transsexualism),指變性的動機及慾望持續的存在,直到達到目的為止。第二類為「續發性變性慾者」(Secondary Transsexualism),這類變性慾者因為生活上的挫折而想以變性來解決問題,但變性的動機往往只是過渡時期的症狀,並未持續存在。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文宣組召集人陳俞容小姐表示,由於國內的變性慾人口並沒有據可信度的統計資料,所以無從得知到底有多少的TG人口,但由美國的醫學統計資料,原發性變性慾的發生機率大概是萬分之二,所以可以粗估國內大概有二、三千人左右TS人口。



目前國內各醫院申請變性手術的流程大多要通過心理測驗及精神科醫師診療,確定為「原發性變性慾」才會接受申請。除此之外還要獲得法定代理人的簽字同意,並且手術年齡限制在二十歲至四十五歲。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文宣組召集人陳俞容小姐對此表示,站在女性主義的觀點這是個剝奪身體自主權的及限制,站在人權的角度這也是妨礙自由權的表現。



國泰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邱哲偉醫師解釋道,原發性變性慾的限制是要判定當事人真的有變性的決心,因為手術工程浩大且對身體具有很大的破壞性,所以絕對不能三心二意。法定代理人的簽字同意無非是要保障手術醫師不會捲入不必要的醫療糾紛當中。而年齡限制是考量到當事人身體的手術負荷能力。



「拜託!有人七十幾歲也還在做心臟手術啊!」男變女TG阿J對於年齡限制頗不以為然,她認為變性手術的風險並一些外科手術來的低,但是年齡門檻卻比較高,這其中非常的不合理。



雖然限制這麼的繁雜,但問到TG想不想做變性手術,大部分的TS都會回答想,可是卻都是想想而已。龐大的手術費用就不是一般人能負擔的起,男變女30萬女變男60萬的價位實在不是一筆小數字。男變女TS婷婷曾經想過要推動變性手術的健保給付,但受限於法規將變性手術視作和整形手術一樣的個人愛美表現而不予認同。另外一點就是TG並不願意在自己身上冠上疾病的意念,「這不是病,這不是我們願意的」婷婷為此發出不平之聲。



社會上對於跨性別的認識還是非常的不足,已至於產生非常多的誤解。例如在媒體大肆報導第三性公關陪酒的負面印象下,認為所有的跨性別者都是在從事不良的特種行業。「我們不是毒蛇猛獸」,男變女TS婷婷(化名)如此形容外界的誤解。事實上,大部分跨性者都有正當的職業,的TG阿J即是一例,她的職業是一家公司的小主管,另一個男變女TS小幼是電玩雜誌的專業撰稿人員,她們也過著與一般人無異的生活。



對於媒體負面報導的氾濫,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的何春蕤教授在其學術論文中認為,台灣媒體對於跨性別主體的報導方式集中於聳動的社會新聞,已至於大眾對跨性別主體的認識往往侷限於某人變裝行竊、欺騙、潛入女性空間、從事性工作等,再不然就是聳動報導某人因執迷變性而自殘身體的悲慘故事。這些充滿負面偏見的論述是造成社會誤解及TG自我封閉的主因。



基於TG所處的社會弱勢地位,目前代表跨性別者發聲的機構團體只有台灣性別人權協會以及一個由TG朋友組成的TG蝶園。希望能透過統一發聲管道以及社會運動的方式,成扭轉目前的社會價值觀。除此之外TS婷婷認為性別教育也是目前應該去做的,因為有些觀念必須用教育來改變,讓未來的主人翁能更尊重每個人的性別認同,接受更多元的性別文化。TG阿J還提議應該建立跨性別的中途之家,讓很多在家庭、工作、感情、生活上遇到挫折的TG朋友能夠找到一個暫時休息的地方,並提供良好的心理諮商、就業輔導,使TS林國華自殺的悲劇不再發生。



最後,TG朋友都希望這個社會能夠摘下有色的眼鏡來看待她們,畢竟她們並沒有錯,她們只是和一般人有不太一樣的身體及心理。而她們也有可能是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所以我們更應該能夠步放開心胸去接納她們。在這個民主自由及多元文化充斥的社會中,打造一個跨性別的新時代。



變性小常識:

一.各醫院變性手術申請流程

A.整形外科(申請變性手術.)

B.取得兩家省(市)公立醫院精神科之精神評估證明(兩次心理測驗評估及精神科醫師診療)

C.荷爾蒙治療.



二.自我評估

當決定踏上變性手術前請先靜下想想,並評估自己是否符合下列基本條件:

1.必須是原發性變性慾症患者(須由精神科醫師診斷取得評估證明.)

2.獲得父母及家人的認同.(手術同意書須由雙親之一簽署且獲認同。)

3.單身或離婚後方可接受手術。(為使親子倫常不致混淆不清.)

4.必須扮演另一性別角色生活及工作至少兩年且適應良好.(經扮演的轉變取得親人及朋友認同.)

5.年齡在20歲以上45歲以下.(須20歲成年,而45歲以上身體不堪負荷手術)

6.智力功能至少中等.(經心理測驗評估估其思考的自主力.)

7.獨立自主的經濟能力.(手術費龐大且有併發症,約女變男60萬,男變女30萬,健保尚未給付.)

8.充足的術後護理常識. (術後良好的護理有助於手術成果維持.)

9.無重大犯罪紀錄(為使不成為逃罪及規避工具.)

10.無內科疾病如B型肝炎或AIDS,糖尿病等.(部份疾病將影響手術成果之傷口癒合及抵抗病菌感染的能力.)



三.變性手術可能之併發症

1.人造性器壞死.

2.傷口細菌感染.

3.尿道結石(毛髮).

4.尿道狹窄.

5.人造性器萎縮.

6.尿道發炎.

7.會陰部有廔管(破裂,漏尿).

8.疤痕增生.

(以上資料來源:網路)



名詞解釋:

TG(Transgender):Gender是指心理上的性別認同,因此只要在心理上對另一個性別有所認同,即可稱做TG。因此TG的意義是最廣的,包括變裝者或是變性慾者都算TG,可以說TG=TS+TV+CD。



TS(Transsexual):變性慾者,指對本身性別不滿意,而希望透過手術方式改變性別者。



TV(Transvestite):扮異性症,這個醫學名稱指的是「扮異性症」,指需以穿著異性服裝而產生性興奮者,但不代表患者希望變性,或是同性戀者,其實大多數TV都是異性戀。



CD(Cross–Dress,Cross–Dressing):女扮男裝或男扮女裝,這個字比較是日常生活的用語,指穿異性的服裝,女扮男裝或男扮女裝,而不像TV較有疾病的批評意味。



(*以上資料來源:何春蕤【認同的「體」現:打造跨性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六期2002年6月。)





附錄:

一、受訪對象: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文宣組召集人陳俞容小姐

資深同志黑珍珠

男變女TS婷婷

男變女TG阿J

男變女TS小幼男變女

TS慧慈

國泰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邱哲偉醫師



二、參考書目:

何春蕤,認同的「體」現:打造跨性別,台灣社會研究,46 民91.06 頁1-43



黃國權、楊聰財、張敏,性心理異常--探討變性慾,臨床醫學,49:3=291 民91.03 頁186-189



張耐,性別不是問題--寫給同性戀、雙性戀與變性人的父母及老師,師友,412 民90.10 頁28-32



林進嘉、李添誠、殷建智,男性精神分裂症合併扮異性行為:一例報告,台灣精神醫學,13:4 民88.12 頁82-86



徐儷瑜、馮榕,變性慾患者之心理評估,國防醫學,13:3 民80.09 頁23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