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台灣是個政黨林立的國家,內政部登記有案的政黨就高達九十九個,在如此多的政黨當中大多數都是不具政治實力且不參與選舉活動的空殼政黨,但也有數個具有龐大政治實力與資源的主要政黨,本文擬就現有主要政黨中選出三個政黨,分別為中國國民黨、民主進步黨與親民黨,先對各政黨的發展來由做簡單的介紹,其次分析其在政黨分類中所屬的類別,並對這些政黨的組織架構、決策模式、意識形態等特色做簡單的分析比較,最後並對這三個政黨的未來走向發表一些筆者個人的看法。
二、政黨簡史
A、中國國民黨 Kuo-Min-Tang
中國國民黨(以下簡稱國民黨)由孫中山先生創立於清光緒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四年),原為清朝末年的革命組織,後來隨著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推翻滿清成功,國民黨也在一連串的混亂情勢下逐漸取得政權的主導地位,並在國民黨總裁蔣介石的領導下使國民黨成為威權體制下唯一有影響力的合法政黨,但是共產黨的出現對國民黨產生極大的威脅,民國38年在共產黨的軍事優勢的情況下迫使國民黨率領大批軍民同胞撤守台灣,開始了超過半個世紀的隔海分治。國民黨到了台灣後繼續施行一黨威權統治,反對黨的聲音要等到一九八六年民主進步黨成立後才開始出現,直到公元二千年的總統大選後國民黨終於卸下了在台灣五十二年的執政黨角色,而台灣的政治也朝民主化的方向邁進了一小步。
B、民主進步黨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是屬於一黨專政的威權體制,自五○年代起的白色恐怖一直箝制著人民的言論自由與政治參與度,這種高壓的手段一直要到解除戒嚴後黨禁、報禁等法律的解除才算是告一段落,但是自解嚴前就出現了一批反對國民黨專制獨裁的異議份子,在民主進步黨(以下簡稱民進黨)出現以前這批人一般都統稱為「黨外人士」。這批人不斷的與政府抗爭、發行各種宣傳刊物以及集結具有相同志向的人士,終於在一九八六年組成了台灣政治史上第一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建黨後的民進黨不斷的參加各種公職人員的選舉,漸漸培養出一股不可小看的政治實力,終於在公元二千年的總統大選中以相對多數的選票取得中華民國的執政權,中華民國也順利的完成首次的政黨輪替。
C、親民黨 People First Party
公元二千年三月十八日的總統大選是場重要的選舉,民進黨及候選人陳水扁以些微的差距擊敗曾為國民黨籍的無黨籍候選人宋楚瑜而贏得總統大選,而宋楚瑜也在思考了不到兩個禮拜後決定組織新的政黨,黨名以黨主席宋楚瑜省長任內勤政愛民的親民形象而定名為「親民黨」。建立後的親民黨不斷吸納意識形態較為接近的國民黨及新黨的精英,不只讓新黨迅速的泡沫化也讓號稱百年老店的國民黨備感壓力。時至今日,親民黨已發展為具有國會實力的第三大黨,也成為選民除了國民黨、民進黨之外的第三選擇。
三、政黨分析比較
<政黨分類>
政治學者杜瓦傑(Maurice Duverger)分別從政黨的起源、黨員的吸收方式、黨員的控制以及黨及黨員的結構等四個面向將政黨與以分類,以下就這四個面向來對本文列舉之三個政黨作一分類。
首先從政黨的起源來看,由於國民黨建黨之初中國尚未有民主政治的議會制度,所以國民黨當時是以一個非法的革命組織型態出現,自然是屬於「外造政黨」。再來看民進黨的情形,民進黨當時諸多創黨大老如黃信介、康寧祥等人具民意代表身分,且創黨前就有「黨外候選人推薦會」、「黨外選舉後援團」、「黨外公職人員公共政策研討會」等由黨外民意代表所組成的組織為建立政黨之前身,所以筆者認為民進黨應當屬於「內造政黨」。而親民黨之核心人物宋楚瑜雖然不曾擔任過民意代表,但在親民黨創黨初期所加入之國民黨及新黨精英大部分都具民意代表的身分,且創黨之前這些民意代表在議會中就有不少密切的交流,更在建黨之後於議會中發揮重要的功能,所以筆者將親民黨歸類為「內造政黨」。
其次從黨員吸收方式來看,國民黨雖然地方派系勢力龐大,但是卻沒有加入國民黨必須先透過派系的限制,所以國民黨應視為「直接政黨」。同樣的,民進黨雖然黨內派系林立卻也沒有此種限制,所以也是「直接政黨」。而親民黨派系色彩較不顯著,且配合親民愛民之形象,所以皆可直接透過黨部入黨,所以也是屬於「直接政黨」。
第三來看的是黨員的控制,若是以此標準來判斷,國內主要政黨皆不屬於「極權政黨」,也就是政黨對於黨員的控制程度並沒有那麼高,換言之國內主要政黨應該都是「有限政黨」。
最後一項分類面向是黨及黨員的結構,由於國內主要政黨對於入黨的申請並無嚴格的篩選制度,所以應該都不屬於「幹部黨」。而且以國內政黨對黨員人數所抱持的態度大多是多多益善的情況下,「群眾黨」應是國內政黨的主要型態。
<組織架構>
國民黨、民進黨及親民黨三個政黨在組織架構上差異不大,都是設立一位黨主席為該黨之最高領導人,主席之產生方式在國民黨及親民黨為黨員直選,民進黨之主席平時為黨員直選,當總統為民進黨黨籍時總統則成為當然黨主席;各黨在主席之下皆設立一至若干名副主席,主席之下還有秘書長及副秘書長,秘書長職務為執行主席之命令,副秘書長則輔助秘書長之職務;三黨各有其中央層級的決策委員會,國民黨有中央委員會和中央常任委員會,民進黨有中央常任委員會及執行其決議的中央執行委員會,而親民黨也有全國委員會和中央執行委員會;三黨定期也會召開全國黨代表大會;在中央黨部的組織上除民進黨較特別的有族群事務部及民主學院外,三黨其實大同小異;最後三黨在全國各地也都有地方黨部及特種黨部的設立,其他的可參考附錄所列之組織圖表。
<決策模式>
這也是三黨相去不遠的一項,皆屬於「精英決策」模式,黨內決策大體上由中央層級的委員會表決通過後交由中央執行部門執行,而黨主席的決策影響力更可從黨主席對於中央委員會各委員的控制力、影響力窺之一二。
<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ideology)指的是一套具有一致性邏輯、包羅萬象的思想指導及政治行動的原則,而政黨意識形態的差異大多表現在社經政策、宗教議題、制度擁護者或破壞者、族群融合或獨立(國家認同問題)、外交政策、後工業社會議題等幾個面向上,而國內主要政黨再意識形態上的差異主要集中在社經政策、國家認同問題以及外交政策上。
在社會經濟政策上,國民黨由於歷經長期執政所構成的政商結構,所以在意識形態的表現上較關心資本家的利益,在意識形態光譜上是屬於中間偏右的。而民進黨從黨外時代就頗為關心勞工、婦女、原住民等弱勢階級,所以在意識形態光譜上是屬於中間偏左的,但是隨著政治勢力的擴展與執政經驗,民進黨也漸漸的向資本家靠攏而忽視勞工等弱勢問題。親民黨相較於國民黨的政商結構及民進黨的社會運動背景,社經意識形態是比較偏中間的。
在國家認同問題上,國民黨始終秉持中華民國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正統地位,所以在國家認同上較為認同中華民國以及中華民國所曾經統治過的中國大陸,但是與泡沫化前的新黨等急統政黨相比,國民黨又屬於統一派中的溫和派。民進黨由於建黨之初即具有推翻國民黨專制及其統治之中華民國的概念在裡面,所以在國家認同上較為認同以台灣為主體的國家,也就是俗稱的台獨思想,且其黨綱中有明白的主張要「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所以其台獨色彩無庸置疑,但是在一九九九年的第八屆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又通過了一份名為「台灣前途決議文」的黨內文件,內容除不再堅持具爭議的台灣共和國名稱,並以合乎當前國人認知的說法闡釋台灣為主權獨立國家,其主權領域僅及於台澎金馬與其附屬島嶼。由以上描述可知,民進黨在邁向執政之路後也在努力退除台獨政黨的外衣,雖然其根本主張還是台獨,但還是希望人民能以較為中性的眼光來看待,並接納民進黨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之事實。親民黨由於宋楚瑜外省籍的身分而曾被譏為外省黨,而親民黨有鑒於另一個外省黨-新黨的前車之鑑,戮力淡化自身外省黨的色彩,而隨著宋主席的河洛語越說越順暢的情況下,民眾們也漸漸的能接受親民黨是一個中性政黨,但仔細觀察其政黨政策綱領我們可以發現,親民黨的兩岸政策中所提及的「三階段整合論」雖然強調「台灣現況的任何改變,皆須經台灣人民同意」、「兩岸應擱置統、獨爭議」等軟性訴求,但是卻還是不脫離最終邁向「政治整合」的統一基調,所以親民黨依然還是屬於統派政黨的範疇。
四、結論與心得
以上已就各黨的分類與特色做了簡單的分析,在此筆者也要對於以上各黨的未來發展提出一點個人的看法。
國民黨歷經新黨、親民黨、台聯從中分裂出去之後,似乎已經沒有再分裂的可能性,但是不要忽略國民黨曾是個體態臃腫的龐大組織,它之所以曾經龐大是因為它擁有的資源與黨產吸引著不少逐利之徒的趨炎附燴,可是政黨輪替之後原有的國家資源不再;為了擺脫不必要的批評黨產也即將一一處理掉,少了這些的國民黨是否還能讓這些功利份子安居樂業是個問題,而連戰個人的領導能力是否能讓各派系勢力心悅誠服又是另一個問題,緊接而來的還有2004年的大選是否會讓國民黨的權力核心重新解組?以上問題的最壞結果會不會使國民黨如同前蘇聯一樣的持續崩解下去,這些都是很值得反省與觀察的。
民進黨原本是個匯集各方黨外好漢的大雜燴,這可從民進黨的派系傳統中窺知一二,但是隨著陳水扁這顆政治明星的出現以及執政的洗禮,傳統的派系生態面臨到重新洗牌的情況,黨內幾個重要派系的聲音越來越小,美麗島時代的老人持續凋零,陳水扁逐漸的整合了黨內的各個派系,目前的民進黨已不見山頭林立的往日光景,只見總統府一聲令下黨、院的全力配合,可以想像下次總統大選中的民進黨會是個高度整合的戰鬥團隊,但是我不禁要問陳水扁時代之後呢?要是阿扁的接班梯隊無法掌握民進黨的時候會是個怎樣的情況?對於以上的假設我不知道結果會是如何,但是我相信民進黨有很大的分裂潛力,以民進黨目前的膨脹速度與腐敗速度,很難保證幾年之後民進黨不會步上國民黨分裂的老路子。
親民黨誠如之前在政黨簡史中所提到的,它是以宋楚瑜的個人魅力為中心所成立的政黨,而成立親民黨也是宋楚瑜當初為了維持個人政治實力所下的一步棋,所以親民黨最大的問題也就出在宋楚瑜身上,當年宋楚瑜是靠省長任內的勤政愛民及走透透形象累積其政治實力的,一但宋楚瑜無官一身輕的時候就很容易被選民所遺忘,畢竟台灣的選民是熱情的卻也是健忘的,政治人物所說的每一句謊言及所做的每一件功勞永遠都比不上選民遺忘它們的速度,如此親民黨的一貫政策「送進總統府」將在下次總統大選中經歷嚴酷的挑戰,屆時親民黨和宋楚瑜的表現是否能如2000年時那麼亮麗是值得懷疑的,若是選舉結果不利宋楚瑜,則親民黨將面臨樹倒猢猻散的崩解危機,如何渡過這個危機將考驗著宋楚瑜及親民黨的政治智慧。
最後,綜觀國內政黨政治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在民主化的道路上不斷的有政黨興起與衰微,當人民對現有政黨感到失望的時候就會期待另一個充滿理想性的新政黨出現,但是新政黨卻又很快的腐敗、沉淪,使人民又陷入失望當中而造一個無止境的因果循環,或許就是這樣使台灣的政治環境從來就不乏新政黨成長的空間,當然也不乏腐敗沉淪的政黨,正因為如此使我們看到民進黨、建國黨、新黨、親民黨、台聯的相繼出現,也看到民進黨的腐敗、建國黨的消失、新黨的泡沫、親民黨的危機、台聯的極端,我想這樣的豐富多元的變化或許是民主政治必經的過程,但是若是政治改革沒有任何進展,選舉制度無法妥善的規劃實行,選民素質的持續低落,這樣混亂的過程只會越拖越長,我們也越看不到民主化成熟之日的到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