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8日 星期四

About Humanism

前幾天和一個好朋友聊到人文素養

所以我想重新思考一下幾個問題

第一是人文素養是什麼?

再來是人文素養對社會有什麼重要性??

所以在此先說明一下

下面這篇文章是我大一時候寫的作業

主題恰巧與人文素養相關

我想先貼上這篇文章

作為自己繼續思考上面兩個問題的參考起點

以下就是我大一寫的不成熟文章

題目是:大學生與人文素養之我思我見



壹、          前言

 



常在報紙上看到一些學者批評台灣大學生的素質愈來愈低落,也愈來愈缺乏所謂的「人文素養」,所以造成很多校園及社會上病態的現象叢生。可是到底「人文素養」指的是什麼呢?而缺乏「人文素養」的大學生又為何會造成這些問題呢?所以本文擬在解釋「人文素養」的基本概念,以及對如何重建大學生的人文觀提出個人的一點看法。

 



貳、          人文主義的意含與人文教育的發展

 



所謂的「人文素養」也就是指一種充滿「人文精神」的道德涵養與處世修養,而「人文精神」也就是由「人文主義」所啟發的一種思想與處世態度。


「人文主義」(Humanism)一詞,由羅馬字的(Humanitas)演變而來,意思是「文化」,所謂的「文化」就是指一切由人類所創造的有形器物和無形的制度、思想等,所以人文主義就是一種以人為本,肯定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與尊嚴,注重人的個體性及獨特性,並發揮人的潛能與激發對社會的關懷,最終達到完美的「文化人」的境界。


而人文主義的基本觀念在東西方的歷史裡都可以找到相關的傳統源頭,也各有各的人文主義發展歷程。西方最早的人文主義思想可以追朔到古老的希臘時代,當時的哲學家就已經對人的各方面展開廣泛的探討,他們重視個人自由與評價,人生的意義即在於如何發揮個人的潛能,所以他們的教育思想也是一種人文主義式的教育思想,認為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出在德、智、體三方面皆能均衡發展的「全人」,我們從幾位有名的希臘哲人身上就可發現這種教育的痕跡,他們不只在學術上有卓越的啟發,更有著文明人的高尚品德,而在體育的表現上也是頗為讓人激賞。


以荷馬史詩中的英雄奧狄賽(Odysseus)為例,他是勇猛的戰士、機智的領袖、善辯的演說家、老練的水手,也是有經驗的農夫,他會自己宰牛、做飯,而在聽到動人的音樂的時候又會熱淚盈框。他所擁有的不只是智慧、知識、道德,還有體力和技藝。另外,蘇格拉底(Socrates,西元前469~399)曾經是個優秀的步兵,而柏拉圖(Plato,西元前427~347)少年時是摔角冠軍。


所以總的來說,古典希臘思想的特質就是注重人或事物整體的健全。就一個理想的人格而言,他們注重的不是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而是在各種活動中都有傑出的表現,以上也就是古希臘人文教育精髓的呈現。


到了古羅馬時代繼承了希臘的人文主義觀念,仍然是以人文教育作為指導方針,所以大體上與希臘時期沒有太多差異,可是在羅馬帝國瓦解後的中古時代,原來的人文主義傳統轉變為宗教思想濃厚的神本主義,神本主義將人視為上帝的僕人,不重視個體人類的潛力及創造力,所以歐洲的文化頓時向後倒退不少,史稱歐洲歷史上的「黑暗時代」。

 



歐洲經歷了漫長的黑暗時代後終於在文藝復興時期找到了一絲文明的曙光,由於文藝復興時期所強調的就是古典的西臘羅馬文化的復興,連帶的將西羅時代盛行的人文主義給重新提倡,所以文藝復興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人文主義的觀念,也造就出一批由人文教育所培養出來的人文學者,這對歐洲後來燦爛的文化光芒有著重要的影響。

 



直到現在,人文主義及人文教育的觀念依然是西方的主流價值觀,持續的帶動西方文化的發展,也讓西方文化的各方面一直主導著現今的世界。

 



反觀我們我們中國的歷史,其實早在三代就已有類似的觀念出現。周禮中掌管教育的地官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所謂「鄉三物」指的就是六德、六行、六藝。六德、六行以個人人格發展為主,並注意與家族和社會的關係。至於六藝教學則是一種德、智、體平衡發展的教育。可見周代教育和古希臘的教育思想不謀而合,都是屬於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後來的孔子、孟子等先秦儒家的思想裡也含有強烈的人文主義色彩,但是在後世錯誤的解讀,及封建帝國的超穩定結構下,人文主義的思想一直無法在中國發揚光大。

 



綜觀以上所述,人文主義的精神不管在東方或是西方都有其悠久的歷史,在歷史的演變中西方受到了人文主義的推波助欄,使的西洋文化在歷史的舞台上大放光芒,而中國卻因穩定的政治及傳統使人文主義無法發揮,以致於中國在歷史的腳步漸漸不如西方,到後來甚至讓西方遙遙甩開。所以我們可以發現人文主義的前瞻性,也可以看到人文教育的非凡成果,間接的證實了人文素養對我們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參、          大學生&人文素養

 



一、人文素養對大學生的重要性

 



前面花了很大的部分在介紹人文主義與人文教育,現在我們來看看所謂人文素養對我們現今的大學生有沒有什麼重要性或影響。


首先人文教育旨在培養富有多方面能力的全人,而不是在教導專業的謀生技能,而大學本來也就不應該是培養職業能力的地方,大學應該是個傳授知識和交流學問的地方,所以大學教育也應該強調人文教育,這也是不少學者提出來的觀念。


其次我們再看大學生缺乏人文素養會發生哪些問題:假如一個醫學院的學生缺乏人文素養,他將不會在乎病人的感受而只會主觀的替病人做判斷,這種病人與醫生的互動將是惡性的,而病人就算痊癒也會對醫生產生不好的印象。假如一個法律系的學生沒有了人文素養,他將在法庭上為了打贏官司而使用各種不當的語句及手段,就算他打贏了官司,對方也將對他心懷恨意,甚至是私下對他造成不利的後果。假如一個新聞系的學生少了人文素養,他將會因為少了一份社會關懷而在報導新聞時會對受訪者問出不當的問題,或是為了個人的獨家報導而枉顧新聞公正客觀的倫理,報導出一些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的新聞。以上這些例子就是缺乏人文素養的大學生在就業後會對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


二、重建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那既然缺乏人文素養的大學生會對我們社會產生這些不良的後果,那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重建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避免上述的情況發生呢?


第一我們應該加強通識教育的課程與規劃,通識課程是現今各大學院校學生都要修習的科目,其內容包含各種學科,目的就是希望大學生除了對於本科系知識有所了解之外,對於非本科系的一些知識也能夠所有接觸和關心,所以通識教育的意義就是一種人文教育的具體表現,但是目前國內通識科目的師資缺乏,學分數也過低,所以我認為除了加強師資和提高學分數之外,在課程的規劃上也要力求多元,並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使學生能在短短的修習期間就能對該門學科建立基礎的觀念與架構,讓學生在結束課程後還是能依循這些觀念和架構作客外的自我充實。


第二我們應該讓學生多接觸社會的各層面,培養學生對社會各階層的關懷和了解,方法可以是增加學校與周圍社區的交流,讓學生參與周圍社區的服務,或是讓學生去發掘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並讓學生組織成具有服務能力的服務團隊,在服務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能更了解周圍社區的情況,也更能體認到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的艱困處境,最後使學生能產生服務社會的觀念,在未來就業後也能秉持這個精神對社會貢獻自己的心力。


肆、          結語

 



最後,我個人對雖然對目前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感到悲觀與憂心,卻不免還是對人性抱持著一絲的信任,因為我相信人是有理性會思考的動物,雖然缺乏人文素養會產生很多的傷害,但是我相信最後依然會有一批有心的人,他們會勇敢的站出來扛起重擔,並運用自己微薄的影響力來漸漸的改變社會,因為這批人是社會裡的重要力量,我想這些人也就是所謂的知識份子吧!

 












1 則留言:

  1. 這文章寫的真爛!!

    一看就知道有抄書

    實在要好好的檢討壓~~~

    不過透過這篇爛文章

    我們還是可以窺探人文素養的部份面貌

    而我ㄧ開始問的兩個問題將在下一篇文章裡說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