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5日 星期三

<苦勞採訪稿8>環保署環評逐記者事件 環團痛批搞戒嚴 記協反省記者專業

引用網址: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001







針對8月10日第七屆環評委員會第一次大會中發生記者遭環保署暴力驅逐的事件,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昨天(8月15日)中午舉辦了一場座談會,邀請綠黨、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資深環保記者、以及台灣記者協會的代表,一起來探討環保署這次針對記者的大動作以及政府資訊公開的相關問題。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管中祥教授表示,傳統對民主社會的概念往往停留在「選舉的政治」和「責任的政治」,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民主政治應該朝「公開的政治」與「透明的政治」邁進,所以只要是關於公眾的政策議題,公開度與透明度就更為重要。



與會的綠黨秘書長潘翰聲首先強調,民進黨當年選用綠色作為代表色就是向德國綠黨取經的結果,但是民進黨走到今天卻已經不再是一個關心環境問題的政黨。潘翰聲指出當年環境運動衝撞威權統治對台灣社會解嚴所做的貢獻,然而這些成果後來卻被當時還是黨外的民進掌收割殆盡,民進黨也隨著邁向執政之路而褪去當初綠色的核心價值,取而代之的卻是為工商企業服務的態度與國族主義的動員,這使得台灣綠黨這個以環境議題為主要訴求的政黨,常常被質疑「你會不會跟民進黨一樣?」



潘翰聲也提到,戒嚴時代對公務員做思想檢查的人二室在民主化後並沒有消失,轉而變成看似對內部做行政監督的所謂的政風室。然而監督應該是從公部門之外的外部機構進行監督,這種內部的監督機制只不過是戒嚴時代人二室的遺毒,讓國家機器可以繼續對付不聽話的環評委員甚至是對付媒體。



潘翰聲最後批評環評已經淪為政府眼中的橡皮圖章,以彰濱火力發電廠的案子來說,上屆環評委員雖已否決此案,然而台電主動撤案後現在卻又準備重新招標環評後再重新送件,其心態就是認為換新的環評委員就能通過,這不是當環評是橡皮圖章那是什麼?再者,陳總統曾公開對蘇花高和台塑鋼鐵環評等案發表看法,陳總統表示蘇花高「一定要蓋」、而台塑環評「應該有條件通過」,總統如此對這些重大開發或建設下指導棋,不就是把環評當橡皮圖章嗎?其三,陳總統曾說願意為企業向環評委員「下跪請命」,而環保署也說「環評只是參考」,環評所做的處罰卻遭到行政院訴願會的輕易否決,由此看來環評制度已經瀕臨崩潰。



另外一位環保團體代表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的專員林培杰律師則從法律的觀點分析,他說這次的事件就是媒體監督公部門和政府資訊公開這兩項權利跟環保署的行政裁量權之間的衝突,而兩者勢必要有一方退讓,不過這個退讓應該是有原則可以依循的。



政府之所以有能力去整理、彙整這些公部門的資訊,是因為使用了人民所繳納的稅金資源,所以這些政府資訊實際上是一種公共財。既然是公共財,今天應該不論身分是記者還是一般民眾,只要不妨礙社會秩序或是對公益產生重大影響之下,任何人都可以去取得或運用這些屬於大家的政府資訊。



2005年底所通過施行的「政府資訊公開法」在文字和內容不能說不好,然而公務人員的心態沒有辦法跟上法律的腳步而轉變,所以就主管機關法務部和研考會而言,根本很難改造整個政府組織裡公務人員面對資訊公開的舊有心態。從這次事件可以看出環保署的父權心態,他願意放在網路上公開讓大家看到的資訊,卻是經過環保署篩選、整理、過濾之後的資訊,這與理想中的政府資訊公開有很大的落差。政府不應事先設想哪些是人民不需要知道的,其中的標準應由人民自己去決定,政府只需如實公開就好。



身為資深環境記者同時也是中華民國環境記者聯誼會前會長的薛荷玉表示:「我聽到周富美的事情我非常的生氣,所以我今天要來這邊向大家講過去和環保署的互動是怎麼運作。」自嘲是環境記者中的「白頭宮女」的薛荷玉說,她自1990年開始跑環保署的新聞,當年沒有環評法的時候往往在會議討論重要問題時會請相關權利義務人離開,像是開發單位或是反對的環保團體,但是記者一直以來都在會議現場。



薛荷玉指出,去年環評委員在討論北宜高的時候曾一度要排除記者的在場旁聽,當時她激動的對在場環評委員說:「當年爭議這麼大的六輕案我們在裡面,濱南案我們在裡面,關西案我們也在裡面,十幾年來我們都在這裡!」她以這一席話阻止了那次可能會排除記者的環評討論。薛荷玉說,這麼多年來如果不是記者在現場將真相傳達給社會大眾,有誰會知道環評會議的決策是如何決定呢?



台灣記者協會在現場所發放的聲明稿表示,環評攸關台灣環境屬於公眾利益之範疇,基於媒體監督與政府資訊公開的原則,環保署應將相關資訊公開。而針對環保署與記者在8月10日所發生的衝突,記協認為雙方互動出現問題,環保署嚴重侵害新聞自由與記者採訪權,所以環保署應該以符合政府資訊公開的原則與記者協調一個尊重採訪權的公約。



不過台灣記者協會的會長陳曉宜在座談中對記者本身的專業做了深切的反省,她表示記者的角色身分絕對不能夠混淆,她說:「我認為記者的熱情應該用在妳的筆、用在妳的鏡頭上面,而不是去跟著抗議、或是跟著去街頭運動。」陳曉宜強調,記者在現場對環保團體最大的幫助就是把聲音傳出去,而不是走街頭抗議。她說:「報紙登了半版跟媒體播了一整天二十四小時的新聞,妳知道那個力量有多大嗎?」陳曉宜也以自己曾經做過的記者角色研究為例,記者要使自己的聲音變大除了手上的筆之外就是資歷與專業,所以資歷與專業是記者讓自己聲音變大的最好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