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苦勞採訪稿90>淡北道路峰迴路轉 環保署長鬆口:應環評!

引用網址: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27890







台北縣長周錫瑋曾誓言「違法也要蓋」的淡水河北側平面道路計畫出現戲劇性變化,環保署長沈世宏在10月1日與環保團體的座談會上首度鬆口,表示縣府的淡北道路計劃與公路總局2000年遭環評否決的淡北環快計畫相似,淡北道路應視為淡北環快的替代方案,依然要接受應有的環評程序。這是環署首次對北縣淡北道路計畫規避環評表示意見,也給反淡北道路的環保團體打了一劑強心針。



環保署為配合中央「傾聽人民的聲音」之政策目標,10月1日特別邀集數十位環保團體代表與環署官員進行座談。座談會一開始環保團體就給了署長沈世宏一個下馬威,要求讓環保團體代表擔任會議主席,沈世宏也從善如流讓環保團體自行推派主席,由淨竹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聖崇獲選擔任主席。



以往坐在後排旁聽席、甚至是旁聽室的環保團體這次全部坐上會議桌,在主席是自己人的情況下發言也不再被強迫消音,所以各團體代表莫不把握機會將各自關注的環境議題提出,從溫室氣體減量、環評資訊公開、彰火環評、淡北道路違法、到后里中科及全台事業廢棄物的污染等,議題之多之雜讓人嘆為觀止,也反映出這些議題長期受到環保署的忽視。



snapshot20081003061452



雖然沈世宏有問必答,但在這樣「大拜拜式」的座談會當中也難有實質的解決方案,不過在回答關於淡北道路是否應該環評時,沈世宏倒是首次代表環保署鬆口表示淡北道路應環評,並強調北縣府也受環保署及環評法的拘束,如果「違法動工」環保署將依法處置。



沈世宏指出,淡北道路雖然相較淡北環快的8.2公里(第一期工程)只有4.7公里,規避了環評法上新建道路5公里需環評的規範,然而其路線規劃以及對周邊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上都與淡北環快相同,所以環保署認定北縣的淡北道路事實上等於淡北環快的替代方案,無論開發單位是否都是當年的公路總局,都符合環評法14條對替代方案的定義,所以依程序北縣應將淡北道路提交環評,目前已經正式行文台北縣政府通知這項解釋。



荒野保護協會保育部主任周東漢聽完沈世宏的解釋後非常興奮,表示環保署終於做了該做的事,證明台北縣長周錫瑋「違法也要蓋」的言論確實是在做違法的事。不過周東漢也擔心,淡北道路就算需要環評,有沒有可能會因為該案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是北縣府,最後還是由北縣府自行環評而成了「左手審右手」的荒謬?



關於縣府自己環評的疑慮,環保署綜計處處長葉俊宏解釋,不可能有這樣的情形發生。他澄清,因為淡北環快當初就是由中央主管機關環保署的環評會審查,所以在淡北道路實質是淡北環快替代方案的認定下,就算進行環評也還是只能由環保署來進行,不可能讓縣府自己做。「如果可以這樣中央蓋不成就換地方蓋,那環評制度還有何意義?」葉俊宏語氣堅定的說。



葉俊宏也表示,環保署已行文北縣府,如果北縣府依然違反環評程序甚至違法動工,環保署可依法要求主管機關不得給予開發許可,違法動工的縣府公務員也將承擔違法的行政責任。似乎淡北道路的興建與否,就端看周縣長的個人意志如何選擇了。



參考資料:

環保署關於淡北道路之書面回覆

DSC_1763

DSC_1762

誰的海角、誰的風?(下)

px_f1tw4970515102



再來看看宇宙無敵超級偉大賣座國片:《海角七號」》吧!故事也不複雜,就是幾個小人物在恆春組成一支「一場」樂團的故事,每個人物的背景個性都很鮮活,整部片子會讓你從頭笑到尾,最後還可能會有一絲絲的感動(據說是那段日治時代師生戀劇情的功勞)。



截至9月30日止的台北票房已經達到一億兩千三百萬新台票,如果乘以二就是全台票房的話,《海角》票房恐怕已經突兩億新台票了,這真是驚人的數字,然而票房高就等於是好電影嗎?不少人在網路上只要稍微批評一下《海角》就會被網路鄉民圍攻(還有人被迫出面道歉),《海角》儼然成為重振台灣魂的國家電影,讓我接下來的行文感到頗大的壓力。不過,我開頭就說了嘛!我是拿《海角》去跟《風》來比,所以ㄚ,千錯萬錯都是九降風的錯!



我不敢說《海角》是部爛片,只是就像導演魏德聖自己說的,他拍《海角》是為了證明自己也能拍賣座的商業電影,所謂「成也商業、敗也商業」,《海角》的缺點就是它充其量就只是部商業電影了。



商業當然不該是《海角》的原罪,但是過度商業卻讓《海角》什麼都像、也什麼都不像!片子裡極盡所能將所有商業賣座片的劇情元素一網打盡,舉凡愛情、歷史、人性、代溝、成長……,實在族繁不及備載。然而主軸卻不知道是什麼?有人說《海角》是部小人物的故事,但是每個小人物的故事卻都好像只說了一半(據說這叫矇矓美)。



也有人說《海角》的主軸是兩個不同時空下的感人愛情,透過一包六十年前沒寄出去的郵包,和兩個都叫友子的女人來傳達出超越歷史的偉大愛情,但是我眼拙,實在看不出阿嘉和現代友子從互看不順眼,到突然的酒後亂性一拍即合算是哪門子愛情?而六十年那段日本老師不敢帶學生情人回日本的歷史支線也不能說是偉大愛情吧?難道說愛情因年代久遠而偉大?還是說因為日本人一直對台灣友子念念不忘就很了不起?,畢竟魏導交代的線索太少,大家只能自行詮釋,見山是水、見水是山。



上面只簡單舉兩個小例子,還有更多的面向可以抓。所以《海角》為了商業、為了討好各種口味的觀眾,為了讓各種賣座元素在電影裡都能發揮,最後成就這部我認為「雖然讓人從頭笑到尾卻不知所云」的賣座商業片。好吧!也許《海角》有除了商業娛樂之外的「什麼」,是導演希望透過電影傳達出來的,是導演期待觀眾們注視到的,也許這樣的東西可以為這部商業片加點分,那我們就來替《海角》伸個冤。



大家以為這部片和恆春很有關係,好像讓國境之南的恆春揚了眉吐了氣,但是在仔細想一下,把這部片子的背景換成貢寮好像沒沒什麼不一樣。反正都有漂亮的沙灘、靠海的飯店(貢寮有個媲美夏都的正在蓋),都有和黑道沒兩樣的地方派系,而且也有年輕人喜歡的XX音樂季(這樣阿嘉的拼裝樂團才有舞台),甚至巧的是在墾丁和貢寮都有個該死的核電廠。(一個核三、一個核四)



當然啦,你可以說「導演選恆春是要傳達XXXX」、或是「導演就是要突顯台灣很沒特色」。可是,當這個故事也可以去貢寮拍、也可以到花蓮拍的時候,《海角》這部電影到底和恆春有什麼關係?導演用《海角》傳達了恆春的什麼?透過《海角》的鏡頭,觀眾又看到了恆春的哪些問題?(千萬別拿那句「山也BOT、海也BOT」的台詞來說《海角》在揭露BOT問題喔!)



也有人說這部片子是在傳達一種精神-「海角精神」,也就是小人物們為了實現夢想而努力不懈的精神(據說這也叫做台灣精神)。可是,誰能說清楚哪一段劇情呈現出所謂的「努力不懈」?這些小人物奏起來的拼裝樂團也就練了幾個禮拜而已,而這「努力不懈」的意象也就只有跑馬燈似的幾分鐘的連續畫面而已,如果這樣就呈現出「海角精神」的話,那我更覺得《海角》呈現的是所謂的「拼貼精神」。其實電影裡沒出現的「海角精神」應該在導演魏德聖的身上,畢竟在拍《海角》之前他才剛經歷完史詩巨作《塞德克巴萊》的募款失敗,《海角》剛好是魏導重新出發「努力不懈」的表現,他要證明他能拍賣座的商業片,證明自己在電影圈辛苦的這十五年沒有白混。



「海角效應」是這波國片復興的一種形容詞,跟《海角》同檔期的另一部國片《囧男孩》(以下簡稱《囧》)也許托《海角》的福,上映至今(9/30)台北的每日票房都維持在前五名之內,上週日台北單日票房甚至再次登上第三名(第一次是9/14的星期日)。七月底就下片的《九降風》也在《海角》帶動國片的火紅下重新登上台北信義威秀的大螢幕,台北的週末票房排名也回春似的從下片時的18名回升到15名,更在9月23、24、25的冷門時段(週二、三、四)衝上第八名的佳績,別忘了這個成績是在只有信義威秀的一個廳在播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海角》的「餘威」真可以說是「一片得道、眾片昇天」。



雖說「一片得道、眾片昇天」,但是最後這裡還是給大家幾個數字做參考。截至9月30日止的台北累計票房,《囧》是1032萬新台幣,《風》是402萬新台幣。還記得《海角》的票房嗎?一億兩千三百萬,大約是《囧》的十倍多一些,而《囧》的累計票房1032萬又剛好是《風》402萬的兩倍多,所以說《海角》的票房大概是《風》的三十倍。這真是好可怕的數字啊!



我相信絕對沒有人會否定,《海角》作為一部商業片所展現的成功,尤其在國片長期蕭條、甚至被國人嘲諷多年後,一部老少咸宜的、票房幹掉美帝的土產國片的確讓臺灣人一吐怨氣。只不過,作為一部除了讓觀眾花錢進戲院之外能傳達更多東西的電影,我認為《海角》是不及格的。相較同樣以簡單的故事、小人物的故事為主軸的《九降風》,林書宇更專注在把青春這件事談的細緻,當然呈現出來的就是那個深刻的感動,這也是《海角》最缺乏的東西。



如果說,《海角》像個面目模糊、缺乏特色的帥哥,我更期待魏導的《塞德克巴萊》能夠展現出老男人的成熟風韻,我想《塞德克巴萊》才是真正能看出魏德聖作為一個電影人的企圖的作品。然而,如果問我,到底是誰的海角、誰的風?我會回答,《海角》終究是魏德聖的《海角》,證明魏導商業功力的《海角》;但是《九降風》卻是我的,屬於我們這些六年後段班的青春之風。



px_fotw5913074102

誰的海角、誰的風?(上)

px_fwtw3970606102



因為一部電影《海角七號》,國片可真是起死回生了(也有可能是迴光返照),真是「一片得道、眾片昇天」!不多說廢話,這本來應該很短的長文的由來,要說到上上個星期,沒看過《海角七號」》卻寫影評的孫窮理,聽說我要去看《海角七號」》(以下簡稱《海角》)而要我寫影評,沒想到我看完《海角》之後隔天,我又去看了《九降風》(以下簡稱《風》)加《海巡尖兵》,不知道是不是有比較的關係,我覺得九月的東北季《風》確實有吹翻《海角》的實力,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可是看了一整晚網路上的影評和討論,就讓我談談這兩部片吧!



在談《海角》與《風》之前,我先說說《九降風》導演的短片作品《海巡尖兵》,《海巡尖兵》講的是2000年總統大選那一夜,三個海巡阿兵哥在宜蘭海邊發生的故事。出場的人物很簡單,只有三個阿兵哥和一個叫兩八的精神病女人。老鳥一兵不斷欺負菜鳥二兵,最老的上兵則在冷眼看著一兵欺負二兵,但是在過程中上兵想起當年的自己,最後挺身阻止一兵,沒想到卻牽扯出上兵當初逼一兵一同性侵兩八的不堪往事。



導演林書宇的功力實在厲害,藉由三個軍人、一把槍、配上海邊昏暗的光線,營造出軍中那種透不過氣令人快要窒息的沉重和緊張。說實在,那種觀影的過程很不舒服,但是卻身歷其境。服從與壓迫、憎恨與寬恕、暴力與性,很難想像在短短的三十分鐘裡可以容納那麼多的劇情元素,我想,《海巡尖兵》確實替接著放映的《風》在我的心裡加了不少分數。



讓我們先把神片《海角》放進我們那顆食神的心中,繼續看林書宇處理完三個八兵哥的故事,又怎麼鋪陳七個男孩子的青春歲月。我必須先承認,《風》描述的年代正是我唸高中的那段日子,所以當我看到撞球間和NSR的時候感到非常的親切;但我也要澄清,我唸的當然不是《風》裡面的竹東高中,當年既不抽菸也不太會去敲一桿,倒是高二就騎起打檔車FZ150。



《風》裡的七個男生就跟所有那個年紀的人一樣,不愛唸書、個性衝動欠思考、對愛情和性感到好奇,當然他們也經歷了友情與愛情的抉擇,對朋友的信任與背叛。如果說《海角》描寫的是妳我身邊一定會認識的小人物的故事,那「風」裡面那群年輕人如果不是當年的我們,就是當年身邊的朋友們,這群年輕人的故事正是我們每個人青春時光中所經歷的點點滴滴。主人翁鄭希彥在摔車之後回到家裡,和死黨們喝下他人生最後一口啤酒後吐出一句:「幹!好苦!」不就透露著我們當年淺嚐那段青春所感受到的苦澀?



說真的,那天看完《海角》從座位上起身當下的感覺很平常,一如看完任何一部好萊塢商業片的感覺,就很「好笑」、「好看」之類。而看完《風》卻讓包括我在內全電影院的人,坐在位子上大約三分鐘以上,我意識到自己的眼角居然溼溼的,鼻腔有種酸酸的感覺。網路上有個說法我很同意,如果看《風》不會感動的話,要麻就是你太老(四、五年級,例如孫窮理)或太年輕(七年二班以後),要不然就是你唸書的時候一定是個乖乖牌!



px_fptw408201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