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1日 星期一

支援日日春感想雜談(組織篇)





我又要重覆一次說過的話



真的是人之大敵

前面兩篇寫完後

懶讓我停了很久

這次終於讓我動筆

我們就來好好看一看我這次在日日春幫忙所觀察到的組織模式吧

剛去日日春幫忙我就被日日春的組織動員能力嚇到

其實以我跑果這麼多NGO的經驗

日日春對義工的動員能力算是強的了

唯獨一點缺憾

就是性別比例有點失調

讓我感受到嚴重的性別壓力(也許又是大男人主義作祟)







再來深入一點看日日春的組織模式

義工(或是志工)當然是NGO運作下很重要的一環

日日春首創小行星模式

雖然我還是不太懂

但大概的意思就是

每個日日春的義工就是一個小行星

各自去組織自己的衛星

有別於以往NGO的組織模式中義工往往淪為衛星的被動角色

小行星的概念就是一種對義工的Empowerment

賦權後的義工就不在是原本的義工

小行星概念充滿無限可能與活力

當然這還是有待日日春繼續實踐才能看出效果

不過起碼感覺不錯







另外日日春的政治分析會議也讓我印象深刻

通常這種內部的會議只會少數人參與

這些少數人必然也是重要幹部

然而日日春的會議確參與者眾

而且容許像我這種義工身分的人參與其中

在會議內容上

我不得不佩服王芳萍政治分析

她深刻的抓住政治中那些複雜的線

從這些線裡找到運動策略的方向

她說不該把政治人物完全打死

應該考慮到未來的合作機會

這點或許會讓人覺得軟弱

但是在"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這句話上

我覺得保持模糊的迴旋操作空間是必要的

永遠讓政客認為與自己合作是有利益的(選票、形象...etc.)

政治的互動中牽扯最深的往往就是利益關係

社運雖然不是純粹的政治場域

但是為了運動的目標

我寧可務實的看待問題

而不是過於理想化的堅持完美的原則

王芳萍讓我看到一個社運工作者

必須能夠清楚了解政治中的權力關係

並從中尋求最適當的運動策略

反觀本所雖然號稱社運研究所

但往往在政治這一塊以一種潔癖心態避而少談







最後要說的是這次在日日春幫忙觀察到美中不足的部份

就是最後的檢討大會

光是聽王芳萍和夏林清兩位巨頭的講話就耗去不少時間

在這最後的檢討會上

夏林清又不希望浪費時間在個人心得的分享

我說實在話

這種大家都參與的檢討會本來就不可能檢討出什麼很前瞻的東西

她卻希望我們能夠在檢討會裡談出這種未來的可能作法與策略

我們這些義工組成份子複雜

加入時間和參與程度不一

面對這種大哉問式的檢討會

我實在想像不出有能夠達成這種目標的可能

與其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我認為個人心得的分享反而重要

因為這是一種搏感情的方式

雖然聽大家的心得很花時間

但是這樣的心得分享一來可以讓大家互相認識(因為這次工作下來不見得能互相認識)

二來可以達到凝聚感情的效果(所謂的交心啦)

這些好處難道還不值得花檢討會的時間來做嗎?

所以這是檢討會失敗的地方

也是這次美中不足的小敗筆

以上就是小弟這次幫忙日日春所做的組織面向的觀察

說完了~~

支援日日春感想雜談(地陪篇)





上一篇談完了我在攝影組的感想

所以這篇來談談擔任地陪的部份

地陪這個工作就是在照顧人

照顧哪些人?

當然是照顧這次請來的外賓們

在分配的時間內陪著他們

處理外賓的各種需求

還要兼他們的小翻譯

而這次我主要被安排到的對象是Carol

她是個非常NICE的女士

不過我必須在此先打斷

插一個與地陪工作心得無關的小故事

我想必需在此紀錄下來

以資警惕







話說當初在開地陪會議時

日日春的人提醒我們地陪工作的"艱辛"

因為可能會處理很多外賓交代的瑣碎事務

這時我的某位林姓同學"好心"的跟我說:

"我覺得你好像不適合這工作"

我這時很不解的追問他:"怎麼說?"

他或許是意識到他剛的話好像刺激到我

所以他先是回答:"嗯...不知道...就感覺吧!"

過了一會兒

他委婉的說:"我覺得你是那種遇到不平等對待會反應很強烈的那種人"

雖然這是他修飾過後的形容

但我聽在心理依然有點不爽

憑什麼把我標籤成這種感覺有點不理性的人呢?

再說

他的推論是立足於某種假設性很強烈的前提之上:我要遇到不平等的對待

但是這種推論真的很荒謬

在他的推論下我接待的外賓一定會是一個很難搞又很雞歪的傢伙

這種推論實在讓我很難苟同

現在整個地陪工作都已結束

我總算可以事後諸葛的說:同學你錯了!

而且錯的離譜!!

事後證明我表現的可圈可點

當然這也歸功Carol不是他那種荒唐幻想中的難搞雞歪人

所以得以讓我一雪被標籤的恥辱







不算小的故事說完

進入正題

地陪工作的心得感想

第一個感想當然是讓我自己證明我並不是不適合當地陪

再來是當了地陪才發現

自己的英文沒有想像中的爛

當然也沒有夢想中的好啦!

不過在與外賓的基本溝通上都還應付的過來

這證明

英文只要你敢講

一定可以達到溝通的效果

哪怕只有一點點的功效

也比完全不講只能純比手畫腳要好多了







寫到這裡發現

其實當地陪的心得不多ㄟ

好像"小故事"比較讓我"印象深刻"

所以做了深刻的描述

不過我想還是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心得啦

只是現在一時想不起來

我想改天想到更多再補進來吧

今天先到此停筆

我還要寫下一篇組織篇的心得呢!!

2006年12月10日 星期日

支援日日春感想雜談(攝影篇)





日日春這次的行動論壇(國際會議)雖然已經結束一個多禮拜

我還是想回頭寫寫這次的一些感想

這篇先寫關於攝影的部份

老實說這次拍的不是很多

主要是因為身兼地陪組與攝影組的成員

兩頭燒的結果是地陪重於攝影

所以實際的拍攝只有研討會在市議會的第一天

以及歸綏公園的晚會和遊行

總的說來這次在我多次的拍攝經驗來講

是最漫不經心的一次

當然是因為真正拍的機會有限

加上地陪工作耗去大半心力

我這次並沒有關於整體拍攝的規劃

也沒有深刻思考過要拍什麼

有點憑感覺在拍

只是這樣的反省甚至會讓我回溯過去所有的拍攝經驗

我有做過規劃嗎??

我有思考過我要呈現什麼樣子的影像嗎??

我要表現怎樣的人與人的關係呢??

這些問題其實過去我並沒有深刻思考過

對我來說攝影是興趣

拍運動現場也是一種興趣

但是

沒有這些思考的拍攝

就像沒有靈魂的軀體

始終是空無一物無所事是

難怪我一直覺得我的照片除了技術不好

好像還缺少某種東西

原來就是少了這些拍攝背後的深層思考







再者

這次的拍攝經驗也讓我反思影像與女人的身體的關係

在攝影這件通常是"男人們"的興趣活動裡

女性始終不曾缺席

但卻總是以被凝視的影像呈現在大家眼前

很多攝影網站以定期舉辦辣妹泳裝外拍著稱

所謂的外拍就是拍女人

而那些參加外拍的人十之八九是男人

外拍活動表面上以藝術之名

掩蓋了底下的性別與權力關係

女性在影像中好像永遠擺脫不了被凝視的命運

這當然跟按快門的是男人有關

當然這裡要深刻的分析與反省這種關係是不可能的

我只想說我這次在拍日日春的女性們所遇到的衝擊

這次拍攝經驗的特別之處在於面對女性的身體

研討會和晚會都有一群名為"辣辣雞"的女性表演團隊

用她們性感衣著下撩人的軀體

在表演現場賣力挑逗著眾人的視覺感官

也挑戰著大家心中虛偽的道德尺度

當一個個年輕的女體在眼前晃來晃去的時候

手中的專業相機像是一個護身符

彷彿在向眾人宣示:

我是為了工作而拍、為了藝術而拍,才不是為了自己內心的慾望而拍

但事實上我實在無法不去面對女體對自己慾望產生的作用

其實很多照片是受到背後慾望所驅使而按下快門的

拍攝過程中頓時有種進退失據的感覺

我的立場是什麼??

是一個男人??

還是一個影像工作者??

我是否應該用鏡頭呈現更性感的軀體??

還是平實的紀錄她們動人的舞姿??

在停下食指的動作思考的同時

看到身邊的男性還不停的猛按快門的時候

內心感觸實在很強烈

我想這部份還有待釐清

我也很想知道辣辣雞們的那股勇氣打哪來

以及她們面對這些凝視時的具體感受

尤其在相機這種強烈而深刻的凝視

這些都很值得繼續思考下去







最後

這次的經驗也讓我反省過去拿著相機穿梭社運現場的經驗

如此回顧過去是讓人心虛的

因為在嚴格的定義下

我只是一個拿著相機的旁觀者

在每次的運動現場裡透過相機看世界

手裡的相機是讓自己與運動保持距離的工具

拿著相機我可以說我是客觀的眼睛

拿著相機我可以說我是旁觀者

拿著相機我就可以永遠保持安全距離

永遠只是個拿著相機的人而已



2006年12月5日 星期二

孔子觀點看今日台灣




孔子兩千多年前說過

經濟(吃飽)、軍備、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此三者乃為政者一定要重視的

要是三者無法兼顧

首先要放棄的是軍備

再者才是經濟

最後要留下來的是人民的信任

也就是說身為國家領導人

就算失去了保家衛國的力量

沒有了足以填飽肚子的糧食

也要維持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感

反觀今日台灣為政者的舉措

恰恰與孔子訓示的完全相反

最先拋棄的就是人民對政治的信任

具體事例族繁不及備載

再者對於關乎人民肚子溫飽的經濟大事

雖沒有到完全不顧的地步

但我想也是無法讓人民滿意的

至於台灣政治領袖們到最後至死不肯放棄的是什麼呢?

我想不言可喻

兩千多年前的教誨總該有些價值

今日的為政者們聽到了、看見了嗎??

2006年12月3日 星期日

To YZH

懶是人之大敵

小弟由於荒廢許久

今天來寫點廢言

前日與某友人相談甚久

但內容有些混亂而沒交集

很多東西我自己沒辦法講清楚

所以特在此紓發己志



首先我並不質疑該友人的思考力

然諸多概念實在難以吸收

我提到希望他能系統化

將知識系統化是知識創造者的責任

但是系統化並不一定要耗費一生心力才可達到

凡知識必然有一個貫串首尾的架構

我希望他能先把架構顧好

這不一定會花很多力氣



再者我曾談及他想法的純粹性

這裡指的純粹並不是說太絕對主義

也不是強調過於草率不易吸收

而是說

因為他的想法中牽扯到很多概念

而這些概念其實有其複雜的內容

很多當代或是古典的大思想家都曾經討論過

而他或許可以從這些人曾經怎麼談過這些概念

從中吸收一些東西

讓自己的想法更完備、更經得起事實的檢證

俗話說: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可以看的更高更遠

或許崇拜權威會失之迂腐

但有些前人的智慧確實不容質疑



具體談談我們聊天的內容

他曾談到機器取代人力的理想

姑且不論此理想的美好

因為連孔夫子禮運大同的理想境界至今都未實現

我們與其去幻想那種與現實脫離甚遠的境地

還不如看看我們身處的現實情況

我們無可迴避的是不平等、是階級

當然這種談法跟我在學校接觸太多馬伯伯有關

但是我們看看現代的科技發展

很多科學的發明早已超越一般人所能想像

可是當我們檢視這些發明為誰服務的時候

我們看到的是資本、是國家

當現代科技早已能讓人飛上太空之時

我們只看到有錢的富豪才花的起錢上太空

當西方世界的民眾人人能使用網路科技的時候

我們只看到南非的貧童連流感疫苗都打不起

我想說的是

機器能否帶來美好的未來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

在現實世界的不平等結構底下

所有人類智慧的果實永遠只有那少少的一群人在享用

所以我時在難以想像那種機器取代人力之後

人能夠過的像神仙一般免於匱乏的無憂生活

實在很難想像啊~~

我甚至不相信機器能夠取代人

這裡講個故事

是我學校教授上課時提到的

話說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就出現過全部都是由機器製造的汽車

如此用機器取代人力是所有工廠老闆們夢寐以求的

可是

這家通用汽車全自動的Hamtrack廠所生產的汽車品質極差

因為機器沒有人所具備的處理能力和反應力

這些新車毛病一堆

最後還要靠工人拆開來檢修

所以自此之後再也沒出現比該廠更自動化的汽車工廠了

這就是機器無法取代人力的一個小故事



今天就先寫到這邊吧

我也累了

改天想到什麼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