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9日 星期一

<轉貼>左右矛盾的政治路線

引用地址:

http://www.coolloud.org.tw/news/trackback.asp?tbID=121778

左右矛盾的政治路線

─ 簡評台聯黨的中間偏左

■苦勞論壇2007/02/18

◎作者:姚欣進







  在當前台灣經濟停滯、民生疾苦以及藍綠兩大黨束手無策的現實下,台灣政壇近日出現了台聯黨「中間偏左」政治訴求。



  兩岸統獨主權問題與民生疾苦,乃是台灣當前的兩大基本難題。如今,台聯黨宣稱今後將以民生議題為該黨新的政治主軸,這顯然是基於政治現實與策略考慮,不在第一個問題上與民進黨爭奪群眾,轉而在第二個問題上另闢戰場。但台聯黨願意針對民生現實提出主張,這對於為群眾社經利益抗爭的社運團體來說,就格外值得深入討論。



  那麼,什麼是台聯黨的中間偏左政治路線?它能解決台灣社經的矛盾嗎?它的客觀意義是什麼? 根據台聯立委賴幸媛的說法(中國時報,2007/02/01),這中間偏左的目標,「是要為被壓在M型底層的勞苦大眾發聲,為他們爭取權益,在「政治民主」之後,促進「經濟民主」的實現」。落實在基本政策上,賴幸媛說(2-13日座談會發言,見苦勞網的新聞報導,苦勞論壇2007/02/14),中間偏左路線是尊重、不挑戰資本主義私有制,主張透過稅制、重分配的方式來進行社會福利政策(如反教育商品化);此外,賴幸媛強調工作權保障,應大幅調整產業政策,「創造工作機會讓人人有工作」;充分利用WTO平台,補足自由貿易弊病、保護本國產業等。



  即使我們對於左翼採許最廣義的界定(對於資本主義體制有局部的批判),上述對於所謂中間偏左的說法, 頂多是向中間挪靠一小步而已(連說是中間派都很勉強)。這僅是對現行新自由主義政策小幅改良,毫無偏左的內容。



  首先,這中間偏左路線雖提出保障工作權,但另一方面卻口口聲聲尊重資本主義全面私有制、市場經濟,那所謂人人有工作的理想就不過是空洞的口號,毫無現實可能能落實。台灣經濟是屬於全球化資本主義一環,在全球資本紛紛由各傳統區域經濟體而匯合於特定產業、極少數企業與各散布地點來進行壟斷集中時,作為一個小區域單位的台灣資本主義經濟體是不可能自給自足地提供本地勞工充分就業的。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完全屈服於資本主義私有制,那工作權不僅與市場利潤、資本邏輯嚴重抵觸,而且勢必要臣服於私人利潤而丟掉工作。近十餘年來,隨著全球化發展而不斷高漲的台灣失業率(由1990年代中期以前的2%以下到近十年來的3%至5%失業率),充分地印證這殘酷的事實。



  如果失業問題不能解決,則勞動大眾就沒有收入、家庭生計立即困難,這最終的結果就是社會基本安全網絡、社會秩序開始動搖。近年來台灣社會最底層人民的種種家庭悲劇,如家庭性暴力、父母攜兒女自殺,以及社會基本價值與秩序的鬆動,如詐欺、吸毒案件比例的大幅升高,都顯示了這重大的社經危機。



  然而,台灣勞工失業率高漲的長期趨勢,乃是資本主義全球分工、資本集中下的必然結果,不是提出某些產業政策這些旁枝末節的改善就能扭轉。不去開始改造資本主義私有制,就不可能有效解決失業問題。因此,中間偏左所謂在私有制之下來保障工作權云云,不是對於資本主義運作無知就是騙取勞動大眾的選票。



  雖然台灣當前還沒有運動條件來進行全面廢除私有制的抗爭(反對私有制,是反對生產資料的私有化而非反對消費品的私人佔有),但在理論認識上,我們必須讓群眾在原則上了解私有制的資本主義是不可能保障我們工作權,全民就業的理想只能在公有制的經濟體制內落實。



  其次,即使失業問題無法解決,但為了減輕人民生活的沈重負擔,政府必須對大眾的社會基本需求提供免費或低廉的代價。要做到這點,提供社會基本需求的產業就必須公有化、公共化,以社會資源來公平地由大眾分享。



  然而,中間偏左的路線不敢針對關鍵性、壟斷性而且屬於社會基本需求的產業,例如大眾運輸、教育、全民醫療、大眾通訊與媒體等,提出局部性的公有化、公共化。換言之,在全面私有化的市場經濟下,困苦的勞動大眾每日都必須為這些基本生活需求,而對經營這些關鍵產業的大財團企業付出高昂的代價(因為私人企業是以成本之外加計鉅額的利潤來收費)。



  中間偏左路線不僅沒有解決失業,還對減輕人民起碼生活負擔的關鍵產業公有化政策背道而馳。這又如何「照顧人民生計」呢?這難道不是空口說白話嗎?



  其三,賴幸媛提出稅制改革、重分配以改進資本主義市場機制的分配不公。由於賴幸媛並未說明這稅制政策的基本內容,我們雖無從具體討論這政策,但卻可以分析台灣實施這稅制政策的可能性。



  在資本主義體制下要做到高稅率,台灣必須有個先決條件。即台灣在全球分工結構裡必須居於壟斷、最大利潤鏈的地位上,如領導產業的設計研發與全球品牌。如此,台灣資本主義才會有超額利潤來進行一定程度的財富重分配,企業財團、富豪才有可能接受高稅率,否則若企業都只有微薄毛利還要負擔高稅賦,資本家就會資本外移、抗拒投資。世界上所有高稅率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且還能持續穩定運作,無一不是居於全球資本領導地位的先進國。



  顯然台灣根本不具備這條件,所以要高喊高稅率制度以重分配財富,在實踐上是非常困難的。



  其四,賴幸媛唯一提及較有批判性的政策,就是反教育商品化,但她卻同時提出資本全球化趨向、強調WTO平台必要性等等。這不僅是邏輯上更是現實上的矛盾了。WTO成立的宗旨與功能就是要全球範圍上徹底推動商品化與自由貿易,尤其是包括教育的服務業。如果我們認同WTO又接受其運作機制,那又如何反教育商品化呢?這兩者是概念與現實上相互矛盾!



  台聯黨的中間偏左路線才初試啼聲,就顯示了這路線無一不充滿了自我矛盾、左右抵觸的荒謬內容。這正是一般企圖左右逢源、各方通吃的中間派路線一貫特色。



  但耐人尋味的是,既然明明不過是中間派訴求而已(目前還不是,中間路線只是台聯黨最好的可能發展結果),那為什麼要掛上左翼的標籤呢?不論這是否刻意或無心之舉,台聯黨以左翼標籤至少想要傳達「社會公平正義」、「經濟民主」、照顧「社會民生」的理念(見中國時報上引文)。而它一旦與左翼理想、旗號沾上邊,渴望社會公義的台灣勞苦大眾、社運者或許就能認同這新興的政治勢力。



  這種策略考慮當然符合台聯黨的政治利益,但它卻完全有害於台灣左翼運動的發展。任何一個政黨不應拿一些理想但抽象的口號來吸引群眾,而它的實際政策卻是阻礙這理想的實現。若是如此,被吸納於左翼(或偏左)旗幟政黨下的勞動群眾,不但不能得到自己的利益,客觀上更會分化、打擊真正左翼政黨力量的團結與發展。



  要由社會公平正義這抽象的理想落實到具體的政策時,就必須科學地分析阻礙這理想落實的真正障礙是什麼。世界左翼運動多年來的實踐,早已反覆證明唯有不斷擴大社會資源的公有化、公共化,不斷轉化私有制市場經濟,才是能達到社會公平與正義的正道。



  我們期望,任何有志於解決台灣社會公平與正義的政治團體能在這方向下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