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

<苦勞採訪稿32>環評會審查蘇花高環差分析 要求國工局無限期補件再審

引用網址: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10726



環評監督聯盟在環保署門口演出行動劇,抗議政客將蘇花高興建操弄成選舉議題



環保署昨天召開「蘇花高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第2次專案小組會議,會議開始前環保團體在環保署門口抗議政治人物利用蘇花高騙選票,而兩黨在花蓮縣提名的國民黨籍立委候選人傅崑萁和民進黨籍盧博基也列席會議「督軍」。不過環評委員對國道新建工程局上次補件的資料並不滿意,最後結論是要求國工局無限期另行補件再審,蘇花高興建的爭議也將繼續拖延下去。



蘇花高的環評其實早在2000年通過,交通部也在2002發出動工許可,不過2003年行政院下令暫緩,依據環評法規定,環評通過後三年未動工,擬再行動工時則必須做環差分析再送環評會審查,上一次審查是在今年的1月18日,當時環評委員提出30多項質疑要求國通局再行補件,所以這次會議的焦點集中在國工局的補件內容,以及國工局所提出「分段通車方案」的可行性。



會議開始前,由環保團體組成的環評監督行動聯盟就先在環保署門口演行動劇,劇中兩位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和謝長廷雖不贊成蘇花高,但諷刺的是兩黨在花蓮提名的立委候選人卻都大力支持蘇花高興建。環保團體認為如果兩黨總統候選人都有不建蘇花高的共識,那就應該講清楚說明白,不該讓蘇花高議題成為政客騙選票的工具。



國工局報告



下午兩點環評會專案小組審查會議準時開始,國工局的報告先以精美的3D飛行模擬畫面,呈現蘇花高興建後沿線的景觀狀況。國工局強調,蘇花高工程主要由隧道和橋樑組成,不會產生如省道台九線大幅度開挖邊坡所造成的環境衝擊。在環境現況差異分析的部份,國工局則指出除人口遞減以及蘇花公路服務水準降低之外,其餘如自然環境及生物環境皆無明顯變化。



針對上次審查會上環評委員的多項疑問,例如是否違反「國土計劃法」及「國土復育策略方案」、變更內容是否應重做環評、蘇花高CO2排放量的影響等,國工局也提出說法。國工局舉出經建會以及營建署的函覆,指出蘇花高並未牴觸「國土計劃法」及「國土復育策略方案」。至於變更內容的部份,國工局則認為以環評法規範來看,蘇花高計畫的內容變更並未達環評法規範的10%所以不需重做環評。而在CO2排放上,國工局表示若從單一旅次來計算,行駛蘇花高可將CO2排放量由行駛蘇花公路的11.3公斤降至7.6公斤。



花蓮縣立委傅崑萁(國親)親臨專案小組督軍,在會議中發言批評環保團體挾「強勢媒體」阻礙蘇花高



「民代」現身



兩黨的花蓮立委候選人都不約而同的現身會場列席,在國工局以3D飛行模擬畫面描繪出蘇花高興建後的美麗想像之後,兩位候選人便以民代身分在會議中表達他們的看法。民進黨立委盧博基表示,省道台九線蘇花公路已是一條充滿坍塌危險的死亡公路,應儘速興建蘇花高讓花蓮人有一條安全的對外公路系統。親民黨立委傅崑萁則指出,花蓮觀光飯店住房率每個星期只有兩天的客滿,所以蘇花高是發展花蓮觀光產業的必要條件,他甚至舉出花蓮的高失業率、高離婚率來要求各界能支持興建蘇花高。



環團批國工局報告偏頗



雖然兩位立委在場強力支持蘇花高,不過環保團體代表對國工局的多項說法有不少意見。綠黨秘書長潘翰聲批評,國工局對CO2排放量只拿蘇花高和蘇花公路做比較,而CO2排放只有小客車1/10不到的鐵路運輸卻隻字未提。他也強調,目前油價高漲的趨勢下,未來是否還有這麼多人開車令人質疑,國工局對運輸需求的估計有根本上的嚴重錯誤。



建設純淨花東組織代表李佳達表示,要達興建蘇花高的最高效益須在花蓮人口成長1.4倍、薪資所得超過台北一倍的條件下。但是目前花蓮的現況確是人口遞減、景氣不佳,15年內恐怕都無法達到上述標準。況且目前蘇花公路雙向通車一年只有16000多輛車,其中一半以上都是砂石車,國工局怎能說蓋蘇花高是為當地民眾?



台灣生態學會主任廖本全則拿出行政院在2006年通過的「東部永續發展綱要計畫」,裡面揭櫫了三項原則,第一是東部發展不應複製西部模式;第二是發展低污染的綠色運輸系統,例如台鐵的傾斜式列車方案;第三是提供安靜與慢速的休閒,提高觀光客的停留時間以及再次到訪率,然而蘇花高卻完全違背上面這三項原則,這樣政府根本就是在自打嘴巴。



環評委員要求補件



除了環保團體,環評委員也對上次補件的環境影響差異分析有不少質疑。某位身兼北市府官員的環評委員首先替自己喊冤,強調官員身分絕不會影響他在環評會的專業性。他接著表示,蘇花高這個案子已超越環評的技術性層面,應從更高位階的政策面來看待,也就是一種「價值」的選擇,我們要的是犧牲環境的經濟發展,還是與環境共生的高生活品質。



有些環評委員則表示,蘇花高的工程技術不是問題,問題是興建完成後,花蓮地區將承受的社會、經濟的改變。國工局要交代的不是工程技術,而是深入調查未來花東社會、經濟可能的衝擊。環評委員指出,當年政府擬興建蘇花高是為了產業東移以及當地醫療的便利性,如今時空變遷,產業東移政策已改變,花東地區的醫療環境也早已改善甚多,可見當年興建蘇花高的理由如今都不復建在。



環評委員郭鴻裕簡報中的台灣地區地震震央圖,左邊地圖上每一個小黑點就是一個地震震央,足見蘇花高沿線地質的不穩定



有一位環評委員還自備簡報呈現蘇花高的問題,這位環評委員指出,蘇花高經過的地區是台灣地震震央的集中地,地質穩定性不能說沒有問題,況且雖然北迴鐵路隧道開通多年,但鐵路隧道的直徑必然小與蘇花高四線隧道,國工局對工程難度的評估過於樂觀。他也舉日本工程為例,光是一個三公里的隧道,日本都會詳細探勘周圍地質做為工程評估之用,他指著日本工程探勘圖上密密麻麻的黑點質問國工局:「你們有做到這樣程度的探勘嗎?你們對蘇花高路線周邊地質的了解程度到底有多少?」



會議最後做成結論,要求國工局另行補件再審,並且無補件的時間限制,讓國工局可以充分的去做地質、人文環境的調查,以及對當地居民的民意需求做更深入的了解和溝通。



雖然蘇花高目前看來沒有迫切的危機,不過綠黨秘書長潘翰聲則強調只能「審慎樂觀」看待蘇花高,因為蘇花高雖然不若台鋼案背後牽扯強大的單一財團利益,但不保證在形勢混亂下政府會突然做出不利蘇花高的決定。



延伸閱讀資料:



國土復育條例

東部永續發展綱要計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